close

美國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市場在2007年崩盤進而引發信用緊縮危機,甚至引爆全球金融海嘯,美國政府終於在2008年10月中決定大規模救市行動,祭出金額高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業紓困方案,再加上挹注市場短期資金等各項相關救援行動,截至目前為止總花費已上看7兆~8兆美元。

堪稱資本主義實驗樂園的美國,政府對於金融市場波動向來抱持不干預原則,因此財政部這次如此大動作救市,雖然有很多人鼓掌叫好,卻也有人批評這種政府干預的行徑,簡直無異於社會主義。
雖說美國奉行放任式的資本主義體制,但回顧過去100多年歷史,還是出現過幾次政府不得不出面救援企業或金融業的例子,而這些救市行動不但成效不一,經濟體質通常也得花費數年才能恢復元氣,對於眼前這波金融風暴來說足堪借鏡。
30年代經濟大蕭條  大規模救援案首例
目前美國所遭遇的信用風暴,堪稱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1929年10月底華爾街股市暴跌,短短2週內有300億美元財富從股市瞬間蒸發。美國政府原本秉持不干預的原則,但未久失業率飆升到25%,每週有數千屋主房屋慘遭法拍,官員這才發現事態嚴重。
1932 年,當時的胡佛總統(Herbert Clark Hoover)成立金融重建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RFC),起初提供貸款予財務出現困境的金融、工業甚或農業業者,後來也透過購買優先股(preferred stock)入股的方式,針對6,800家銀行挹注資金。
1933年新上任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再成立屋主貸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HOLC),買下總價30億美元的違約房貸,並以較優惠的貸款條件提供屋主再融資,以降低法拍案數量。為了在銀行倒閉潮中提升存戶信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FDIC)亦於此時成立。
事後證明這一連串救市行動相當成功,1957年RFC解散時,放款總金額約500億美元,當時入股銀行花費的13億美元資金(約當今日2,000億美元),也都幾乎全數賺了回來。
70~80年代  多次金援單一企業
1970 年,美國航太業龍頭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瀕臨破產,最後由國會出面擔保該公司2.5億美元貸款才度過難關。1984年,擁有400億美元資產的伊利諾州大陸國民銀行 (Continental Illinois National Bank and Trust)倒閉,亦由國會出面接管,之後由聯邦存保公司出資45億美元,收購該行壞帳。
1979年,油價高漲造成大型車輛需求驟減,當時貴為美國第10大企業的克萊斯勒汽車(Chrysler)因此瀕臨倒台。在當時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國會的安排下,美國政府提供克萊斯勒12億美元的補助貸款,後來克萊斯勒不但清償借款,美國政府還因此小賺一筆。
90年代前後爆發儲貸危機  RTC出馬救市
在目前這波信用危機爆發之前,儲貸危機(Savings and Loan crisis;S&L crisis)一直是美國歷來代價最為昂貴的救市行動。1980年代末期,美國房地產法令鬆綁且管制鬆散,造成商用房市過度擴張,許多放款不知節制的儲貸機構(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償債能力因此出現問題,亦即所謂的儲貸危機。
1989年,美國國會成立資產清理信託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RTC),負責接管金融機構問題資產,並賠償存款戶損失。1990年代中期RTC功成身退之前,據統計有超過700家儲貸機構宣告倒閉。
這次美國政府總共花費納稅人1,250億美元拯救市場,換算今日幣值約為2,000億美元。這場金融危機也花了整整6年,金融業運作才重上軌道。
除此之外,1998年爆發對沖基金(hedge fund)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倒閉事件,美國政府這次雖未出資,但卻協調多家金融業者集資金援,總金額為36億美元。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爆發,美國國會也通過法案,針對航空業挹注50億美元現金,其後又提供100億美元貸款擔保。
歷來救市行動成效  褒貶不一
評價美國歷來各項金融救市行動,觀察家多半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作法相當成功,美國政府後來將手中握有的銀行持股賣給民間投資人,或者回頭賣給銀行本身,最後總算攤平所有支出,並沒有浪費納稅人的錢。
這項行動唯一的缺點,就是政府出手的時機過慢,讓經濟蕭條的狀況益發惡化,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對經濟大蕭條始末相當有研究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這次會與財政部攜手以相當快的速度展開救市行動。
不過美國政府多次針對單一企業進行紓困,部分專家便不以為然,認為長期來說弊多於利。經濟學家Sam Peltzman便表示,像洛克希德馬丁根本就是因為企業營運效率出了問題,政府還出面為其紓困,根本就是開了惡例,短期來說的確是免去了經濟與市場的衝擊,但就長期角度而言,等於告訴企業可以不顧風險,反正出了事有納稅人的錢可堪補救。
研究機構FusionIQ執行長Barry Ritholtz也認為,克萊斯勒紓困案一般均認為相當成功,但其實卻因此埋下美國汽車業日後江河日下的前因。Ritholtz指出,克萊斯勒獲得政府援助而重生,使得美國汽車業者未能記取這家公司的慘痛教訓,也未能抓住節能與提升製造品質的未來趨勢,只知沿用過去的老方法繼續營運,因此才有今日銷售每下愈況的窘境。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