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科技新聞分享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山寨Netbook雖然來勢洶洶,且是市場高度關切的議題,但仍有不少業者對其潑冷水,且認為雖然山寨Netbook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外傳台廠的7 吋等Netbook在大陸市場仍有庫存,聯想等業者在大陸銷量也不如預期。短期內大陸市場需求能否真正打開,恐仍須觀察。

台灣PC業者統計,大陸電腦市場年需求量約達4,600萬台,其中包含1,500萬台的筆記型電腦與3,000萬台的桌上型電腦。Netbook由於搭上家電下鄉與中國移動TD- SCDMA上路熱潮,使不少山寨業者對其後續發展感到興致勃勃,並已吸引多家方案商與集成商加入此市場戰局。

不過,業者指出,雖然大陸3G 放號有利Netbook綑綁門號共同銷售,且中國移動日前喊出希望在2009年Netbook綑綁門號有200萬台的銷售成績交出,但由於目前中國移動主要針對高資費用戶推出0元Netbook促銷,且出其摒除山寨Netbook搭配銷售,加上有能力負擔高資費用戶的消費者是否願意選購山寨 Netbook,而放棄品牌商的產品仍待商榷,因此目前來看,大陸3G放號對山寨業者來說,短期內助益恐將有限。

此外,雖然家電下鄉計畫有利價格較低的山寨Netbook銷售,但畢竟一般農村地區人均所得較低,且目前單價落在人民幣2,000元上下的山寨Netbook仍不具價格吸引力,加上網吧普及率提升,一般民眾到網吧上網的經驗性已夠,購買Netbook同樣仍須負擔網路連結等費用,因此家電下鄉對山寨Netbook的實質效應多大,也仍須觀察。p>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宏達電首款中文化Android手機HTC Magic及第2代鑽石機HTC Touch Diamond2,預計4月在台問世,另外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及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也將推出旗艦觸控手機S8300及KM900(Arena),新一代觸控螢幕機種將在台灣市場正面對決!

儘管蘋果 iPhone 3G在台灣市場持續發燒,2月拿下銷售量2.2%市佔及銷售額8.9%市佔,分別穩居第6及第4,但4月宏達電、三星及LG都將推出新一代觸控螢幕旗艦機種,預料市場將再度掀起波瀾,三星及LG將分別挑戰銷售量20%及10%市佔新高,宏達電則急起直追希望趕上蘋果。

 

 

宏達電雙線出擊,一方面將推出台灣首款Android機種HTC Magic,一方面將推出Windows Mobile平台的新款旗艦機種HTC Touch Diamond2,2月宏達電銷售量市佔及銷售額市佔分別為1.2%及4.6%,分別穩居第8及第6,距離蘋果約有1倍的差距。

韓系雙雄三星與LG 4月份分別將推出旗艦觸控機種,三星將推出全觸控的滑蓋手機S8300,搭載800萬畫素、2.8吋WQVGA AMOLED螢幕及AGPS功能;LG則將推出搭載全新觸控介面S-Class的旗艦機種KM900(Arena),具有獨創的動態顯示及3D效果,內建 500萬畫素、3.5G、Wi-Fi及GPS功能,搭載3.8吋WVGA觸控螢幕,並支援杜比音效。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月來,幾乎每天新聞都傳出某企業進行裁員瘦身、放無薪假的消息,也導致人心惶惶,不知道何時自己的飯碗不保。不過,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有專家表示,儘管目前全球就業狀況看似蕭條,但2009年的前景卻並非一片黯淡,某些抗衰退行業仍然充滿希望。
舉例而言,如醫院、保險公司等提供必要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仍將持續招聘員工。此外,會計以及資訊技術等對於企業生存至關重要的行業也很少遭到裁撤。當然,2009年最夯的行業莫過於破產法和危機管理諮詢等,在經濟下滑期反而可望大幅成長。
據美國人力資源公司Mergis Group副總裁Brendan Courtney表示,醫療以及教育是需求相對穩定的行業,受經濟衝擊影響不大,因為人總是會生病、小孩仍依舊要上學。甚至有些時候,上述2個行業還可能出現人力不足的情況。
如《醫療崗位需求激增》(Healthcare Job Explosion)一書作者Dennis Damp指出,醫院和診所等醫療服務機構目前正缺少護士、家庭護理、醫助以及藥劑師等人力。同時,並不只是擁有醫學或教育學位的人,才可以在上述機構工作,因為醫院與學校也需要管理、金融、公關、資訊以及行政管理等多項領域的專業人才。
全美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新聞部官員Michelle Hudgins也表示,目前美國的公立學校都急需教師,某些校區甚至同意為新進員工償還學生貸款以吸引人才。不過,由於這些工作的工資均偏低,因此仍有許多專業人士拒絕加入。據美國教師聯合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資料顯示,2006年~2007年美國公立學校教師的年薪平均為35,284美元。
數據顯示,2008年在美國已有200萬人民失業,預計2009年還將有更多企業裁員。而金融業、房地產以及製造業的就業前景依然黯淡。不過專家表示,求職者以及想轉換跑道的人仍有望在某些行業找到出路。如美國保險資訊協會(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主席Robert Hartwig指出,除教育以及醫療業外,保險業也是比較可靠的行業,因為雖然非必需品,但民眾往往會為了自然災害、醫療支出和車禍等事故購買保險。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經

全球金融風暴專題(27)企業篇—Google凍結人事 IBM出手砍人 蘋果為什麼就是不裁員?

clip_image001

申文怡/綜合外電clip_image002

2009/01/12

科技業者紛紛祭出裁員手段,究竟是治標還是治本?金融風暴來襲,蘋果(Apple)並未傳出裁員消息,蘋果是怎麼做到的?

從美國次級房貸爆發以來,全球各國經濟情勢受到超級強權美國拖累,景氣堪稱每況愈下,2008年再度爆發金融風暴,更是讓經濟環境進入了百年難得一見的冰河期,科技業者因此遭到池魚之殃,目前也籠罩在這波金融烏雲下。在消費者信心疲弱,導致需求疲軟的情況下,科技業者皆紛紛設法節流,以維持正常營運。

為了迅速節省大批成本,業者最常先做的就是凍結人事,甚至大刀闊斧地裁員,藉由精實人力的手段,在短時間內快速縮減開銷。不過,「疾風知勁草」,在這波景氣寒冬,科技業者紛紛出手裁員,連體質一向強健的網搜龍頭Google都宣布大幅裁撤約聘人員,但蘋果至今不但完全沒有裁員計畫,上季財報的表現,甚至亮麗得令人心碎,這個科技業的異數,到底怎麼在不裁員的情況下,表現依然優異?

就此問題,我們可以從蘋果的內部管理,和外部品牌經營來分析,或許可以稍微了解,在金融風暴侵襲下,蘋果到現在為什麼不但不見敗相,也沒有裁員。

就內部來說,在員工人數和供應鏈的管理上,蘋果都做得相當出色。首先,就員工人數管理而言,員工的薪資成本,的確是多數企業內公司最大的支出來源,企業栽培1個員工,除了訓練他們發展應得的技能是無形的成本之外,龐大的薪資則是有形的成本。

因此,多增加1個員工,不但增加龐大的人事成本,也增加了無形的訓練成本等。同樣地,企業在裁撤1個員工時,雖可快速降低大筆薪資成本,但該企業在離職員工身上投注的無形成本,也同樣地付諸流水,還連帶影響部門士氣。在此情況下,裁員不見得是節省成本的高明策略。上上策應是控制員工人數,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蘋果很少大舉徵才,也很少傳出大舉裁員的消息,該公司某位內部員工曾說過,這是個較為封閉的公司,解釋了蘋果內部的員工管理之術。

另外,蘋果的供應鏈管理也堪稱可圈可點。據研究機構AMR Research調查指出,蘋果在2008年的供應鏈管理排名名列第1。而若以蘋果2008會計年度第4季(2008年7~9月)財報來看,該公司營收和2007年同期相比,成長了26%,毛利率從33.6%增加至34.7%。這些數字都可以看出蘋果的獲利能力極佳。蘋果守住研發大餅,卻在製造面外包給台灣PC代工廠,降低不少生產成本。

除了內部成本控制得宜之外,蘋果的品牌形象,也是打造得可圈可點。蘋果執行長(CEO) Steve Jobs把自己和蘋果品牌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優質高價產品的形象,集結了一群人數(日漸)龐大的蘋果迷。
儘管蘋果也犯不少全天下科技業者都會犯的錯,即推出不少有問題的產品:如價格昂貴卻頻傳過熱的超薄筆電MacBook Air、發生起火問題的iPod、外型簡約奢華,通話品質卻大有問題的iPhone 3G,或是問題一堆、卻急就章趕鴨子上架的作業平台軟體MobileMe,都傷害了蘋果的聲譽和形象。

不過,由Jobs打造出的蘋果神話,就是讓死忠蘋果迷不離不棄。例如,消費者對蘋果產品的依戀(甚至是熱戀),iPhone 2008年第4季狂賣689萬支,儘管不少消費者嚴重抱怨iPhone的通話品質的情況下,蘋果竟然喜孜孜地宣布,若以營收論,蘋果已經躍為全球第3大手機業者。

儘管市調機構NPD Group日前顯示,蘋果麥金塔電腦於2008年11月在美國的銷售量,和2007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不過這是由於桌上型麥金塔腦銷量減少35%所致,蘋果NB的銷量成長率仍領先對手,因此這應只是短期衰退,投資機構Piper Jaffray分析師Gene Munster便看好蘋果2009年的業績,認為該公司將會持續超越市場水準。因此,在精算內部成本、精打外部品牌形象的情況下,金融風暴肆虐各地的同時,蘋果當然不用透過大幅裁員,度過艱困的經濟蕭條。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力晶董事長黃崇仁日前直言,DRAM產業要完成國際整合的程序,短期內很難達成目標,建議政府先將重點放在紓困金援上,先渡過眼前難關後,與國際大廠間的整合以後再談;此話一出,等於是說破了台灣DRAM產業整合進度已面臨瓶頸期,大家把底牌掀光後,發現接下來的賽局有點難打;DRAM業者表示,原本最有機會出現的爾必達(Elpida)現在恐遇上僵局,各界在等待台塑集團旗下的華亞科和南亞科出手來破冰。

業界人士透露,除了爾必達對茂德興趣濃厚,美光(Micron)後來也加入搶親的行列,但似乎都沒有明確的進度出現,主要是因為台塑內部認為,茂德雖然財務問題迫在眉睫,但談判的姿態卻不低,因此有點難深入的談下去。

爾必達和茂德雖然已達成協議,在上週聯手向經濟部送上整合建議書,仍是以瑞晶為整合案的平台,但爾必達執行長<土>反本幸雄和茂德董事長陳民良雖然獲得共識,但建議書尚未有瑞晶董事長黃崇仁的簽字同意,業界認為,這經濟部是否會讓這樣不完整的企畫書過關,仍有疑慮在。

DRAM業分析,黃崇仁向政府喊話先要錢,而非先紓困,無異是暗示國際整合的難度相當高,且遇到瓶頸,眼看各家DRAM廠的財務危機迫在眉睫,只好先向政府喊話能先拿到紓困金。而茂德2009年2月14日到期新台幣100億元的可轉債開放贖回,屆時要怎麼應付贖回潮,仍是個無解的問題,因此資金壓力最為緊俏。

DRAM業分析,看得出來這次DRAM紓困和整合案,各廠檯面下都在不斷角力,原本國際大廠為了獲得台灣政府的紓困金,提出技術轉移給台灣的條件,後來似乎也大打折扣,讓經濟部甚為不滿,認為對方誠意不足,在台廠自己合作都問題層出不窮,加上國際大廠禮物大縮水的情況下,整起DRAM整合案是很難在農曆年前過關。

黃崇仁也點出一個重點,大家都對美光或爾必達把DRAM自有技術和專利給台灣有期望 ,但技術對國際大廠是最珍貴的寶物,怎麼可能這麼輕易地雙手奉上,國際大廠和政府的想法一定會有落差。

DRAM業認為,現在只有看台塑集團旗下的南亞科和華亞科要如何出招,讓整起DRAM整合案能再次破冰,有所進展,但偏偏台塑集團做事又是非常保守,建議書一改再改,到現在也未送交經濟部,台塑自己不急,但倒是急壞了資金壓力較大的茂德和力晶,或是這招讓競爭對手心急如焚,也是台塑集團的重要戰略之一吧!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圖說:DRAM整合案走到瓶頸 ,目前只等南亞科和華亞科出招,以化解困境。
劉家任攝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RAM市場在2008年完全呈現「膽小鬼賽局」(game of chicken)的情況,所謂「膽小鬼賽局」就像2輛汽車加足馬力,相互對撞,誰先把車子轉彎或煞車,誰就是膽小鬼,較晚轉彎的就是英雄,然而市調機構iSuppli指出,在DRAM這場膽小鬼賽局中,沒有人是贏家,在供給過剩導致價格幾乎崩盤的後果,就是所有廠商全都受創。

iSuppli資料顯示,2008年全球DRAM市場重挫19.8%,由2007年的315億美元降至252億美元,這也是DRAM市場連續2年呈現衰退,2007年DRAM銷售額已較2006年萎縮7%。然而這樣的頹勢將不會停歇,iSuppli預測2009年DRAM市場仍然深陷困境,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估計DRAM銷售額將再衰退4%,恐僅為242億美元。

分析師Nam Hyung Kim表示,前8大DRAM廠商自2007年以來,2年時間收入已縮水接近80億美元,預估到2009年底以前,廠商們營業利益的損失總計將上看110億美元。

過去DRAM產業一度為最賺錢的科技領域之一,然而如今卻成為廠商虧損的來源,而廠商們過度積進於擴產投資,為產能過剩主因,Nam Hyung Kim指出,2009年廠商資本支出將減少約48%,但產能位元成長率仍不會減緩,也顯示廠商過去已投入多少的資金規模,就連龍頭大廠三星電子在2008年第4季也難逃虧損命運。
clip_image001

圖說:2008年DRAM市場衰退近2成。彭博
clip_image002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Apple)自2007年宣布、推出iPhone以來,因多點與全螢幕觸控等創新特色,加上蘋果熟稔的行銷操作,讓iPhone持續成為相關產業、市場與媒體的注目焦點。在2008年7月11日發售iPhone 3G後,除既有產品特色,加上蘋果大力拓展銷售國家數目,並透過包括企業應用支援、SDK與App Store開張等iPhone 2.0軟體更新加值下,讓iPhone 3G推出僅1季,銷量便達689萬支,更讓iPhone累積銷量突破1,300萬支,提前達到該公司執行長 Steve Jobs所定下「2008年iPhone取得手機市場市佔率1%」的目標。
而從蘋果2008會計年度第 3季財報來看,若非依據國際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non-GAPP),亦即將iPhone創造的遞延收入納入計算,則蘋果2008年第3季創造的116.82億美元營收中,iPhone佔了39%,超越佔營收比例分別為31%與14%的Mac與iPod。至此,面世15個月後,iPhone可說儼然成為蘋果第1台柱。
iPhone的下一步 大家都在看
在 IT產業,蘋果是少數採精兵產品策略並獲得市場肯定的公司。背後代表的最大意義,在於蘋果對於新產品切入之定位方向,相對其他廠商更為正確,而此種精準、細膩掌握市場需求的能耐,被普遍認為是蘋果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故若能掌握蘋果推出新產品之決策思維,對於思考如何推出新產品以創造最大商機,當有所助益。
也因此,iPhone接下來會怎麼走,可說是產業焦點。原因在於除蘋果維持一貫的創新形象,讓人好奇接下來會如何出招外,面對後進者如Android手機、諾基亞(Nokia)的N97等類似競爭產品快速逼近下,也必須有所動作,以期能在鎖定的目標市場中,保持先進入者的優勢。
而當中最被許多人猜測的,便是蘋果會不會仿照推出iPod nano般的策略,推出更小巧與更便宜的iPhone版本,亦即iPhone nano。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總需求量雖然上看1億台的總量,但受金融海嘯等因素影響,讓40吋以上液晶電視需求佔比30%以上的美夢落空,且由於消費者仍以購買32吋液晶電視為多,某方面也是造成2008年面板供過於求的元兇之一。展望2009年,雖然市場預估由於已開發國家液晶電視滲透率已高,後續這些區域對液晶電視的需求成長性將趨緩,但經由新興市場需求趨動,預估2009年液晶電視總需求量仍可有15~20%的成長性出現,總量約落在1.2億台上下。

而2009年液晶電視需求轉朝新興市場趨動,某方面表示液晶電視已更平價,新興市場的白領階級願意替換家中傳統 CRT電視成薄型電視。然值得注意的是,對液晶電視品牌廠家而言,如何改變液晶電視推廣戰術,意識到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購買習性的不同,看似成 2009年液晶電視市佔爭奪的主要決勝細微關鍵。

以往液晶電視品牌大廠銷售產品的訴求,除價格誘因外,造型與功能為多數業者訴求強處。舉例而言,拼除內建HDMI、高對比等同質性高的性能不談,近年Sony Bravia液晶電視,主打訴求為Full HD解析度的導入,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波爾多系列液晶電視,則強調其宛如紅酒杯高雅造型的工業設計,樂金(LG)對液晶電視的訴求,則同樣擺在產品造型上,其獨特的類似紅眼的開關按鈕設計,也是其主打的重點。

但以實際液晶電視銷售為例,近期持續詢問不同新購液晶電視的消費者,可發現1個有趣的現象,以家中有長輩的家庭為例,可發現有些家庭購買液晶電視收看電視節目時,一進廣告時間,家中長者就有意把電視關掉,然後再按經驗法則決定開電視時間,進一步詢問為何如此,得到的回答是,液晶電視比較大台,看起來比較耗電。

另外,常被問及的還包括,液晶電視比以往CRT電視大台,小孩看久,會不會容易近視等問題。由此來看,強調省電、不會近視,加上價格平易近人等誘因,應會是2009年液晶電視品牌商廣告訴求最感人的創意。

再以印度市場為例,有業者反應,印度消費者對液晶電視的聲音要求,遠高於畫質的要求。主因在於印度的影視節目多為歌舞劇,且消費者對音樂喜好與播放品質,高於實質畫面,因此想在印度市場拓展液晶電視,得先了解當地風土民情才行。

簡單來說,液晶電視越來越深入一般平常家庭,除透過價格誘因打動消費者的購買慾外,如何更體貼感受消費者的實質需求同時解惑,就有機會成為市場贏家。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網路搜尋引擎業者Google推出Android平台後,就不斷受到外界關注,不過除了手機裝置之外,近期更傳出有廠商將Android改造成 Netbook的作業系統,並且伺機搶攻火熱的小筆記型電腦(NB)市場;由於長期以來市場不斷傳聞,Google有意開發作業系統搶攻原本由微軟 Windows獨強的PC市場,因此Android能夠跨入同樣屬於行動型裝置的Netbook市場,似乎也不令人意外。
    但是 Android在Netbook市場可能扮演的角色又為何?業界指出,Android本身就是採用Linux所開發而成的系統,雖然其主要針對高階智慧型手機所打造,不過只要透過開放的特性增加部分元件程式,執行包括音效卡、顯示卡或網路卡等PC用硬體裝置功能,也可能達成系統運作的需求與目的。
    由於市場不斷傳言Google可能打造PC作業系統,以擺脫目前在PC市場所遭受的限制;根據研究機構Net Applications於2008年1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約3分之1的Google員工限制其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受到偵測,更讓外界對Google是否正在秘密打造作業系統,增添更多的懷疑。
    但是Google不僅一次表示,不會開發PC作業系統。Google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曾指出,目前上網應用已經佔去電腦使用者約95%的時間,因此瀏覽器本身即為PC、網路應用重要的平台和作業系統,至於2008年9月推出的Chrome就是Google的解決方案。
    至於Android真正跨入PC或Netbook市場的機率或許並不高。業界認為,有可能會落入Netbook興起時,Linux業者所遭遇的問題,因為消費者對於PC的使用行為已經習慣Windows操作模式,雖然預載Windows系統的硬體比較昂貴,不過習慣、方便以及相容等慣性使然,導致後來 Linux並未如想像中在Netbook市場中取得優勢,同樣的問題也可能會發生在預載Android的Netbook之上。
    然而手機與 PC的市場板塊發展、使用行為並不相同,其中微軟並非主要的手機作業系統業者,同時也沒有1家寡占式、獨強的局面;因此Google推出Android採取開放、免授權金的策略,目的在於以更低的價格、更快速打開智慧型手機的應用市場的同時,其後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購併手機作業系統業者 Symbian,並促其亦成為開放平台,已可見Android對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衝擊。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觀點: 我只是很想叫他不要再亂了,不思進取,拖過了這一波,下次在供過於求,還是一樣的問題!現在極度差的情況下,這些當寶的技術都不願意給你了,之後會給你,我只能說你想得美咧!

力晶董事長黃崇仁9日參加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座談會時,大膽向總統馬英九建言表示,報告總統,台灣政府宣布要救DRAM產業,全球DRAM價格馬上反彈1倍,台灣DRAM產業競爭力的癥結點根本不是在技術,美光(Micron)和爾必達(Elpiad)把自己技術當寶,根本不捨得給台灣,台灣政府救 DRAM產業的重點,應放在短期紓困上,國際整合以後再談,政府只要給力晶新台幣100億元,就可以渡過此難關,以後一毛也不會欠政府。

針對黃崇仁的大膽建言,馬英九回應,的確有注意到最近韓國把DRAM價格拉起來,針對政府要如何救DRAM產業的問題,與副總統蕭萬長一直在密切溝通,政府絕對有強烈的企圖心來幫助DRAM產業渡過此次的難關,同時也幫助DRAM產業在全球市場上恢復國家競爭力和過往的風華。

黃崇仁表示,台灣政府一正式宣佈要救台灣DRAM產業後,南韓龍頭廠三星電子(Samsung)擔心台美日DRAM產業整合成功,立刻大力拉抬DRAM價格,全球DRAM 價格馬上從0.5美元漲到1美元,反彈達到1倍,台灣DRAM廠商其實一毛錢都還沒拿到,但全球DRAM價格已經開始反彈,大家也都鬆了一口氣,因此這是信心問題。

黃崇仁進一步表示,由上述可知,台灣DRAM產業的競爭力癥結點,根本不是在技術上,過去如東芝(Toshiba)、日立 (Hitachi)、NEC等這些技術最優秀的公司,最後都落的退DRAM出市場的命運,可見DRAM技術絕不是競爭力的唯一考量點,DRAM國際價格和成本競爭力才是。

黃崇仁也首度針對眼前DRAM整合案的困境直言,爾必達和美光現在的產能和成本都輸人,只有技術贏台灣,因此幫然都把自己的技術當寶,怎麼可能會全部放給台灣,國際大廠和政府間根本沒有共識,短期內談大整合真的是太難了,現在對方願意提供的技術和政府的期許差太多了。

黃崇仁認為,長期整合是投資,短期紓困是借貸,當務之急是政府要針對每1家的狀況來給予借貸紓困,以力晶為例,現在DRAM現貨價開始大反彈,只要現貨價格回到1.2~1.5美元價位,力晶的營運就可以正現金流入(cash in),預計第2季可以見到此狀況。

黃崇仁也首度開價,其實政府只要拿出新台幣100億元,就可以幫助力晶渡過難關,而且1個員工也不會裁,政府借給力晶的錢,未來力晶還給政府是1毛錢也不會少,

黃崇仁也強調,短期政府先給錢紓困,國際整合還是要做,只是要從長計議,先解決債務再來談整合,在很短的時間內要談整合,是非常難的,因為國際談判需要時間,送建議書給政府,有1個小問題就被退件,怎麼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整合案做好。

黃崇仁建議,台灣有台灣的優勢,就是產能和成本競爭力,不要一昧的想要國際大廠把技術都給台灣,我們應該選擇和國際大廠合作開發下世代技術的方式,來深根 DRAM產業,像是彼此合作開發30奈米製程,30奈米製程世代投資相當大,日本單方是無法負擔,台日雙方共同研發才是正確之道。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觀點: 這篇文章,點出了台灣面板廠的最大問題,沒有好的品牌來支撐出貨量,群創的董事長段行健先生,之前的出海口理論是將所有的一線品牌當做自己的品牌,所以會有很大的出海口,Monitor 市場目前看起來也碰到了問題,畢竟Samsung 跟LG本身也有Monitor組裝的事業,碰到了不景氣,如同鴻海一樣,也是先以支援集團內為主! 液晶電視更是如此,在前五大的TV 品牌商站了接近六成了,但是也幾乎擁有面板產能,不管怎樣台灣不能老是要做代工這種Easy Money!

 

 

2008年全球LCD TV佔整體TV出貨比重,已確定將正式超越CRT TV,雖LCD TV市場因競爭者眾,難以避免殺價競爭,致使獲利越趨困難,但仍為國際一線品牌大廠必爭之地。

早在2008年初,各國際LCD TV一線品牌大廠因看好2008年全球LCD TV市場,多擬定2008年LCD TV出貨量較2007年成長500萬台以上的目標,但歷經2008年下半全球景氣反轉直下後,雖有少數一線大廠陸續下修出貨目標,但對照其2008年前3 季累計LCD TV銷售量,恐仍只有不到3家一線大廠能達成出貨目標。

國際LCD TV一線品牌2008年出貨目標依序為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1,800萬台、Sony 1,600萬台(2008日本會計年度)、飛利浦1,200萬台、夏普(Sharp)1,000萬~1,100萬台(2008日本會計年度)及LG電子1,000萬台,其中,Sony已由原先 1,700萬台下修至1,600萬台,LG電子由原先1,400萬台下修至1,000萬台,飛利浦為業界推測從原先1,400萬台下修至1,200萬台。

對照LCD TV國際一線品牌2008年前3季累計銷售量依序為三星電子1,436萬台、Sony 957萬台、LG電子705萬台、夏普670萬台及飛利浦593萬台,除三星電子最有機會順利達成1,800萬台目標外,其餘恐僅LG電子有機會達成下修後的1,000萬台目標。

三星電子2008年LCD TV銷售目標1,800萬台,其2008年前3季累計LCD TV銷售量為1,436萬台,已超越2007全年銷售量的1,338萬台,推測2008全年有機會超過1,800萬台的銷售目標,甚至接近2,000萬台。在LCD TV銷售創佳績的助益下,三星2008年薄型TV銷售目標2,100萬台應可輕易達成,三星自估2008年於全球薄型TV市場佔有率約17.3%,將連續 3年居冠。

至於LG電子,2008年前3季累計LCD TV銷售量為705.1萬台,雖已超越2007全年銷售量的681萬台,但在2008年第4季不可能售出近700萬台的情形下,達成原先1,400萬台目標的機會已十分渺茫,因此LG電子已下修至1,000萬台。

造成LG電子LCD TV實際銷售量與銷售目標相差甚遠的主因,在於LG電子於北美LCD TV市場佔有率排名持續下滑,2008年第2季LG電子於北美LCD TV市場以7.8%佔有率排名第3,僅落後三星電子與Sony,但第3季在船井電機、夏普、東芝(Toshiba)及Vizio市佔率皆較上揚至8%以上的情況下,LG電子雖維持7.6%佔有率,排名卻大幅滑落至第7。

不過,若以2008年全球LCD TV市場規模約0.95億~1億台來推算,則三星電子可望以1,900萬台、約19~20%的市佔率居冠,而LG電子可望以1,000萬台、約 10~10.5%的市佔率排名第3或第4,此2者合計市佔率將從2007年的約27%進一步上揚至29~30.5%,再考慮到三星電子與LG電子於PDP TV亦分居世界第2與第3大廠,代表全球每3台薄型TV中,就有1台是南韓廠商製造。

在韓廠於全球LCD TV市場佔有率持續攀升之下,更有利於三星電子LCD部門與LG Display等南韓LCD面板廠確保供貨對象與獲利率,以維持其LCD面板競爭力。反觀台灣現未有LCD TV廠商發展成國際一線品牌,對苦無一線TV品牌支撐的台灣LCD面板廠而言,韓廠LCD TV市佔率續揚,不啻是敵長我消的一項警訊。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觀點:不管怎樣蘋果的產品,給人的想法總是時尚,風格! 就如同我也買了兩個IPOD! 作為MP3 Player真的只能算是稱職而已,但是他的人機械面真的是一絕壓!Ipod Touch 還可以玩很多的遊戲!不管怎樣,在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三個服務, 對於我而言,目前沒有任何的吸引力!

 

蘋果自2004年底iPod系列開始熱賣後,便成為電子產業的注目焦點公司之一。自此除iPod外,蘋果許多新產品或服務,如iTunes Store、Mac、iPhone、iPod touch與App Store等,除推出之際引起高度關注外,因在市場上取得耀眼銷售成績,成為持續發燒的熱門話題。
然而回顧歷史,iPod也曾經是冷門產品。iPod最初的產品定位,是希望能作為強化Mac特色的其中一種週邊產品,直至2003年10月策略大轉彎,讓iTunes與iPod對應 Windows後,加上數位音樂播放器發展客觀條件逐漸成熟,於2004下半年開始有明顯且爆發之銷售成長。
由此看之,目前是蘋果的冷門產品,缺乏客觀的環境條件完備,以及臨門一腳之策略轉向搭配,導致銷售不若檯面明星產品風光,但誰也難不敢就此論定,這些冷門產品,會否是未來拉抬蘋果業績與市場影響力的有力推手,並成為產業的新注目焦點。
以下將選定蘋果目前的冷門產品或服務、但可能具備未來成長潛力或策略地位的「Apple TV」、「MobileMe」與「Genius」分別討論之。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觀點:不管怎樣,Dram 的報價已經逐步回到了成本邊緣了,但是政府也應該要動起來了吧!!不能夠錯過這一個好機會,也或許要投資一些國外的廠商,取得可以談判的股權好好的要這些廠商回過頭來投資台灣吧!

 

上游DRAM廠沒有願意多出貨,7日1Gb容量的DDR2 eTT價格單日大漲11%,正式站上1美元關卡價位。日前DRAM業者傳出,這次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鳴槍大力拉抬DRAM價格,主要就是怕台灣DRAM業者和爾必達(Elpida)和美光(Micron)整合成功,成為未來三星主要的勁敵,因此將價格拉上來,讓各廠間進行整合的決心能打消,與其讓台、美、日DRAM聯盟成形,不如讓每1家DRAM廠都能苟延殘喘的活下去,對三星最有利。

7日1Gb容量的DDR2 eTT價格單日大漲11%,成為近年來少見的漲幅,主要還是靠供給端貨源減少的帶動,目前包括三星、美光、爾必達等國際大廠,以及台系的茂德、南亞科、力晶等DRAM廠都開始減少供貨量,台系廠商是因為減產效應在第1季明顯發酵,國際大廠則是因為有意鎖貨,逼PC OEM廠就範,能一舉抬高合約價格。

英鼎科技認為,目前DRAM市場的需求其實不強,但現貨價格暴漲,不乏是因為人為炒作氣氛的因素,但如果現貨價格持續走揚,即使1月的合約價僅能小幅上漲,下旬的價格絕對可進一步走高。

另一方面,DRAM廠也認為,雖然台廠宣布減產的消息已久,但市場都不買單,這次DRAM價格開始反彈,還是由三星開第一槍,先減少供貨以拉抬價格上揚,台廠和其他DRAM廠因為背負的虧損壓力沈重,因此不得不跟進,也樂於此時看到價格上漲。

然 DRAM廠也分析,三星在此時喊漲DRAM價格,另一用意是擔心台灣DRAM廠整合成功,和爾必達或美光聯手成為其強勁的敵人,三星未來將深受威脅,因此選在此時間點將價格拉上來,讓大家還有喘口氣的機會,不會因為財務壓力大,因此一直想進行整合,好讓整起整合案能走向破局。

記憶體業者分析,三星2008年打壓價格,但現在沒有1家被逼出戰局,連奇夢達(Qimonda)也拿到政府的紓困金,海力士(Hynix)也獲得南韓政府的金援,台廠更是進行大整併案,三星眼見形勢不對,因此在大家都減產發酵之餘,來大拉價格,的確讓整個DRAM產業整合的氣氛走弱。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提升新產品iPhone與iPod touch的產品價值,以求創造產品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蘋果於2008年7月11日開張名為App Store的下載平台。該平台可讓使用者下載應用程式,並於iPhone與iPod touch上執行。自開張後App Store無論在應用程式數量或下載次數方面,均持續成長,截至營運5個月後,App Store的應用程式數量已超過1.2萬,下載次數亦突破3億次,此成績可說相當亮眼。
已建立正向循環機制的App Store
不過,平心而論,單從應用程式數量與下載次數統計,難以斷定這樣的表現到底是好或不好,原因在於過去並無類似營運模式可供對照。即便Symbian或 Palm均推廣過類似生意,但可明顯看出均屬玩票性質,不似蘋果有系統與制度的營運,更遑論這2個平台應用程式數量,在推廣好幾年後才突破1萬,與App Store成長速度可說天差地遠,故不全然適合作為對照組,以判斷App Store目前的營運成績「好不好」或「有多好」。
然而,這並不代表無法衡量創新事業的發展現況與潛力。從已經陸續有許多開發者,在App Store賺到實際的商業利益看來,此平台已進入正向循環狀態,亦即iPhone與iPod touch銷售量之成長吸引更多開發者投入,而更多開發者投入所推出的應用程式,又吸引更多消費者購入並提升iPhone與iPod touch銷售量,這又會再進一步提升開發者投入的意願。而此種正向循環之機制建立,乃是確立平台是否有市場價值與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指標。
最明顯的實例,在於2008年聖誕佳節iPod touch熱銷之際,App Store的許多熱門應用程式,如遊戲類的Hit Tennis,銷量也同時成長數倍。雖難驗證「應用程式下載與購入iPod touch」之關連程度,但從硬體銷量與應用程式下載數量之連動看來,iPhone或iPod touch與App Store的價值整合程度日益升高。而此種整合價值,正是蘋果未來重要的關鍵優勢。
免費不再是唯一王道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全球金融機構過度擴張投資金額,而導致金融市場泡沫化,進而引發多家銀行和投資機構倒閉的金融海嘯,多國政府無不祭出紓困、降息等方案搶救,期盼能緩和的其猛烈的後座力,然而在科技市場也同樣如此。
為了因應供過於求的市況,以及即將萎縮的消費者終端需求,除了裁員撙節成本之外,減產可說是另一帖特效藥,不但能降低支出,紓緩供給面,並有助於減少損失,也因此記憶體和TFT LCD面板在艱困的市況中,廠商們在殺價聲隆隆、以及過去虧損血流成河的慘痛教訓中,早已達成默契,紛紛進行減產。

科技業在此波最先感受到轉向低溫的即為TFT LCD面板業,由於面板業景氣原自2008年下半就要開始走向循環的低谷,早在7月即敏感嗅出即將來臨的低溫警報,包括友達、奇美、華映、LG Display等大廠即開始進行減產。
沒想到迎面而來的即是9月中旬開始金融及投資機構倒閉的震撼,隨後金融風暴如骨牌效應不斷擴大,衝擊終端消費者買氣急凍,也使得大多數廠商皆延續減產至第4 季,並且加入減產行列的廠商還有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夏普(Sharp)、彩晶、以及傳聞中日廠IPS Alpha,可說是面板業的全民運動了。

TFT LCD面板廠商減產的同時,其影響效應相當大,如今已波及上下游相關產業,例如零組件廠生存條件則更加嚴峻,其中彩色濾光片(CF)、偏光板、模組廠已經相繼傳出產能暫停的消息,而上游康寧(Corning)也隨著台灣面板廠相繼減產,中科廠第4階段興建及新產能進度暫緩,可能延後至2010年,同時將於第4季進行熔爐維修,2009年初部分產線停產。

另一方面,在記憶體市場則未如面板廠商即早作好降低供給量的準備,市場戰況慘烈,價格一再下探,讓廠商們苦不堪言,也因此終於在9月首度由力晶宣告將進行減產,其後爾必達(Elpida)、海力士(Hynix)相繼跟進,11月起自美光(Micron)入股華亞科後,後者亦表示將減產,茂德、南亞科也相繼傳出有意減產聲。

如今預計減產潮將蔓延至其他產業,不過由於其供過於求尚未嚴重,則其因應動作尚未浮現,減產可望為景氣急凍時期,讓產業不會瞬間摔至低谷,不過預期消費者支出縮水應會在2009年更為顯著,廠商們的減產效應絕對有助於緩和血流成河的場面,但減產的苦日子還要多久,還是未知數。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記憶體封測業2009年首季仍陷低潮,在DRAM客戶紛減產下,後段封測廠產能利用率亦下滑,現階段以擁有金士頓(Kingston)靠山的力成最高,產能利用率70%;主要客戶分別為茂德和力晶的南茂(含泰林)和日月鴻,產能利用率則不到 30%,表現最疲軟;至於福懋科、聯測則為60%和40%。因此,除力成之外,各廠首季均難逃虧損,所幸DRAM價格於近日反彈,記憶體產業露出難得曙光,封測廠亦略鬆口氣。

由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有意調高DRAM售價,6日1G DDR2報價應聲上漲到每顆0.9美元。聯測總經理徐英琳認為,記憶體產業已漸入佳境,最大供應商三星已停止倒貨,有助於報價反彈,預期第1季可望見到每顆1美元報價。力成董事長蔡篤恭則認為,由於台灣政府介入整併DRAM廠,三星意識到靠殺價趕出台廠策略無法奏效,自然會停止倒貨,價格就有機會反彈。

不過,由於DRAM主要客戶先後宣布減產,包括力晶減產25%、茂德30%、爾必達(Elpida)10%、海力士(Hynix)30%、華亞科20%,但實際減幅可能比原預估更大,而NAND Flash客戶東芝(Toshiba)也宣布減產30%,蔡篤恭表示,減產效應逐漸顯現,產能利用率從80%降到70%,平均價格(ASP)下滑5%,預估2009年第1季業績將比2008年第4季衰退20~25%,然力成仍將力守單季小賺,將是唯一獲利的記憶體封測廠。

至於其他記憶體封測廠,產能利用率表現與客戶結構有關,其中,福懋科以南亞科和華亞科為主要客戶,目前福懋科產能利用率約維持在60%,後續得視南亞科和華亞科轉換美光(Micron)製程進度而定,以福懋科目前產能利用率推估,頂多維持損益兩平,不排除會出現虧損情況。

聯測主要客戶之一亦是南亞科,徐英琳預估,首季產能利用率可能維持在40%左右,單季營收將與上季持平。聯測2008年第4季營收較第3季大減3~4成,由於基期已低,即使2009年首季與2008年第4季持平,亦是處於低檔。徐英琳不諱言指出,首季可能會出現虧損。

南茂集團和日月鴻為目前產能利用率偏低的封測廠,其中,茂德和力晶為南茂集團主要客戶,由於茂德營運陷入困境,力晶減產鎖貨,後段訂單自然疲軟,旗下測試廠泰林目前產能利用率僅2~3成。泰林總經理卓連發表示,該公司訂單自2008年11月起急降,預料2009年1月狀況仍無起色,首季營收可能季減達 20%,本業恐連續2個季度出現虧損。

日月鴻主要客戶為力晶,在力晶壓抑出貨下,日月鴻產能利用率亦低迷,公司月產能規模5,000萬顆,但實際出貨量僅1,000萬~2,000萬顆,產能利用率僅2~3成,虧損恐將難免。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子紙顯示器發展多年,國際上投入開發的大廠不計其數,但是終於由台廠元太成功量產,隨著電子書需求在軟硬體以及內容等各方面條件逐漸成熟之下,正要開始起飛,包括友達、奇美電子、華映、勝華等廠商相繼投入,台廠在顯示器領域,終於有一項技術取得領先。

話雖如此,一如TFT等初發展階段,關鍵技術一向掌握在日系大廠手中,電子紙最重要的材料、也是最主要的成本之一的薄膜(film),由於用於電子書的薄膜材料,目前供應也由E-ink所壟斷,對台廠來說,不管電子書市場如何蓬勃發展,單一材料來源本來就不是健康的情況,更何況掌握在外商之手,價格彈性低、技術不能內化,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電子紙材料供應鏈在地化

也因此,包括工研院、面板廠都相當樂見SiPix的出現,儘管SiPix切入時間較晚,但工研院在各項技術成果試做上,一直與SiPix搭配為主,包括已經量產 E-ink電子書的元太,以及即將切入生產的友達、奇美電、華映、勝華等,也是同時採用E-ink、SiPix的產品進行試做及測試,這對SiPix而言是很關鍵的機會,也是一大挑戰。

相較於E-ink在電子書市場耕耘已久,並歷經與一線國際大廠合作之後,產品已經調整上了軌道,SiPix在電子書市場的著墨,明顯與E-ink還有一段距離。

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目前全球對電子紙顯示器量產最積極的顯示器業者,都集中在台灣,在行銷、業務、認證、開發等各方面,對SiPix而言,也是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

再從供應鏈以及技術本土化的角度來說,SiPix雖然發跡於美國,但畢竟是台資企業,加上2009年總部以及生產線都將轉移到台灣,對於台灣電子紙顯示器的未來發展,應該也有相當良好的催化作用。

TFT產能閒置  成最佳發展契機

電子紙材料商過去難以跨入較高階的矩陣式顯示器市場,主要是缺乏TFT LCD製程配合,尤其是TFT LCD面板本身即是全彩顯示器,市場遠比電子紙龐大,價格也相當具有競爭力,因此在2008年以前,TFT廠商很難接受回頭生產灰階顯示器,甚至2007 年TFT LCD面板供不應求,面板廠無心也無暇投入電子紙市場。

但是元太成功量產之後,不僅綁上亞馬遜(Amazon)以及Sony 2大品牌,市場需求更出現即將起飛的趨勢,也吸引到面板廠開始對電子紙市場的關注。不過真正的誘因還不僅止於此。

2008年下半TFT LCD面板景氣急遽下滑,面板廠的產能利用率從上半年的滿載,逐月下降到年底平均不到5成,甚至許多產線已經不得不暫停,工廠也有全面停工之虞。

這時候,唯一還在受缺貨所苦的顯示器,只剩下電子書。而這時候的面板廠,有人、有產線、有現金,如果能順利開拓另外一條產品線,多少讓部分閒置的產能不至於養蚊子。

儘管電子書市場規模仍小,對TFT LCD面板廠來說,實際上杯水車薪,就算短期間能量產,貢獻也有限,不過就面板廠的中小尺寸應用來說,中小尺寸本來就規格複雜、產品相當多元,多開拓一項顯示技術應用,也等於增加未來開拓客戶訂單的彈性。

加上電子書應用,不僅北美市場火熱,在大陸地區也相當受歡迎,不管基於省電、取代紙張等環保節能概念,或是可攜帶閱讀大量資訊等電子產品的需求,電子書長期的成長趨勢更加確立,也是吸引面板廠進入布局的主要原因。

等待多年的天時地利

電子書已經發展相當多年,除了電泳技術之外,也有許多有機材料的開發,但是過去不管是軟體、硬體、內容、通路、數位化程度、品牌、甚至使用習慣,都遠不如現階段的環境成熟,也因此發展斷斷續續,未能構成較具規模的供應鏈。

繼元太量產,以及亞馬遜、Sony強力行銷之後,電子書市場終於等到一個即將綻放的時間點,而台廠在其中也佔了一個相當有利且關鍵性的地位,除了中段的面板生產、組裝之外,未來隨著材料技術更加成熟,台廠也相當有機會發展出供應鏈更完整、自主性更強的顯示器產業。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禧手中有股票的投資人。新年股市開紅盤,讓市場的元氣持續小幅回升,投資信心略為恢復。在諸多的悲觀預期下,2009年初股市的表現,讓人開始有一絲樂觀期待。然而,樂觀期待中,最好還是要保持警覺,隨時做好因應措施。

關心經濟情勢發展的人,新1年的開始,會重視年度經濟成長預測,做為該年的投資與營運規畫的依據。不過,2008年的全球經濟狀況變化實在太快也太劇烈,景氣由通膨驟然降到通縮,不但過去罕見,也為新1年的預測增添無比的難度。

過去1季經濟失速表現,讓很多企業家感到憂心,鴻海郭老板的景氣會差3倍,長榮集團大老張榮發的到2012年才會好的談話,或許讓人吃驚;外國研究機構與台灣朝野,對台灣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為-2~2%,二者之間差4個百分點,也是歷來少見。企業家依其長期經營的智慧做出的結論,當然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政府與民間的預測也其一定的嚴謹度。究竟何者為真?台積電老董張忠謀的話可能較中肯:「沒有人知道。」

這一次景氣低迷之所以特別嚴重,原因無它,是金融面出了問題,且與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有關係。經濟學家研究,當2者同時出問題時,對未來的經濟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蕭條的原由

蕭條在文字上的敘述是:1、消費者不願意消費,寧願保有現金以備度過寒多,或存在銀行的短期存款帳戶,此舉使得構成經濟成長因子之一的民間消費,從成長轉為衰退。像美國的經濟成長率中,民間消費佔70%,比重相當大。

2、房地產價格崩潰後,銀行因貸款不易回收,導致資產負債表品質惡化(包括對房地產與營建的貸放,以及股票債券等資產的價值減損,要打掉不少不良資產,但負債卻要設法償還),這會影響其可貸資金,因為可承擔的倒閉風險空間變得很小,銀行不僅不願貸款給企業,連同業間也非常不願意借貸,這種情況被稱做是「債務型通貨緊縮」。

3、企業得不到貸款做為營運的週轉(更無力進行資本財投資),訂單又明顯減少,縮小營運規模,如減產、裁員、停工與倒閉,便依次成為一次比一次困難的選項。而企業的上述動作,會使得民間消費與更為低迷,再回過頭來影響經濟與投資。

此時,中央銀行即使將利率引導到零或接近於零,也無法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
這種結果,即所謂的「流動性陷阱」,便成為經濟發展中的惡性循環,此時將是央行最難面對的情境。
從以上的敘述,再衡諸目前美國與台灣或許多國家的情況,讀者覺得有多少類似的地方?這些現象,正是很多著名經濟學家研究1929年大蕭條年代的主要特徵。

應不至重蹈覆轍

這樣的敘述,會嚇倒許多人,我們不就是進入大蕭條時期了嗎?的確有這樣的可能。但是情況可能不會像80年前那樣糟,原因與救贖來自歷史的教訓,與人類對過去努力研究及尋找對策的方法,開始派上用場。

美國、歐洲及幾乎全球各國的央行,去年1年所做的努力,不管是搶救銀行,或對企業紓困,或降利率,或對存款安全做宣示,都是一波波地在進行。基本原因就是要避免全球經濟落入大簫條的煉獄中。

現在問題來了。各國政府所做的努力,究竟夠不夠阻止或減緩經濟下墮的速度,改為低空盤旋?或是能否扭轉下墮趨勢,再次點燃引擎,重新提升高度?由於經濟表現需要統計,而統計需要時間,數字與跡象未顯示前,都還不清楚。還有1個問題會隨之而來,便是是否有可能各國央行會矯枉過正,一旦經濟開始好轉,難保通縮又很快變成通膨,一如2001年,葛林斯潘為了拯救科技泡沫,反而為後來的房地產泡沫提供溫床?當然,為救當前之火,誰也可能無暇考慮未來水災是否會發生。

當前,全球都在看一項重要指標:美國與歐洲的房市何時會止跌回穩。為何?因為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也是民間財富的最大宗。房價不止跌,民眾的財富不會回升,財富不回升,消費就不會旺,那麼工商產品的去化也就不順,企業的投資意願也就不高。

世界既平也不平

2005 年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在很多方面說得通,而且引發投資金磚4國(BRICs)的熱潮,現在看起來,它講的是供給面(生產與製造)經濟。但從需求面來講,比重還是向美國與歐洲兩者傾斜。兩者沒有站穩前,全球的產出找不到可以完全消化的出口。當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財富與購買力差距,還未縮小到一定的程度時,全球貿易與經濟還是不平的。

但有1個與經濟和貿易不相上下,甚至更重要的項目,卻早已是平的,那就是與金錢有關的金融投資。2008年給我們帶來的最大震撼,除了次級房貸與金融危機,還有商品行情的戲劇性變化(原油價格祗是其中之一)。不管是那種商品,其實都是金錢與其流向在作祟,而錢的流動一直都和信心與信用有關。信心是本尊,信用則是影子。

信心難測 信用亦步亦趨

若是錢對某項商品或活動有信心時,就會逐漸集中,反之,就會逃離這些標的。短期的集中現象叫投機,長期的現象叫泡沫,長期投資則是信心堅定與信心絕望的二極反應,其報酬也是最大化或最小化。而信用隨信心徒增,大量與不當地投入特定對象,更擴大了這些標的物行情的震盪幅度。

金融危機可以壓制若干信用遭到濫用的行逕,信心則是相當難以預測的。樂觀時更樂觀;悲觀時更悲觀。2008年分析師對原油價格的預測,可以從200美元,調整到20美元,這種結果,一方面顯現信心的難以捉摸,另一方面也說明預測的本質有多大的風險。

筆者不是否定朝野在預測經濟成長上的努力,而是在說明預測的問題與本質,經常不在其使用的預測模型,而在人類心理或情緒與行為層面與變化有多麼的微妙與複雜,加之其與經濟情勢間的互動,構成眾多的可能性。分析師或經濟預測基於其本職,有必要提出數據;至於要依其數據做決策參考,或是依其數據做行動的,不是分析師,而是決策者或行動者。

新年開紅盤是個好兆頭,但大家都預期第1季經濟情勢不會好到那裡去,甚至可能比2008年第4季更槽。我們是否應該樂觀,或是悲觀?其實都不必要。既然沒有人真的看的準,那麼採取實務觀點還是比較保險。簡單地說,如果讀者學過情境分析,那麼就依據情境分析做決策;如果不知道也沒關係,把50%壓在現在的水準上(持平),準備25%做加碼(看好未來,因為認定現在已經是最壞的情況了);另外25%以備有更壞的情況出現之需。 (本文言論不代表電子時報立場)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壞力強大的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付出慘痛代價,也打亂了企業的經營腳步,目前還挺得住的企業,接下來要思考的方向是,該如何度過長期不景氣,花旗集團(Citigroup)在11月底宣大規模裁員,對過去10年過度擴張的金融業而言,這似乎是最有迫切性的策略。

9月中旬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宣布破產,這家外表穩若泰山的投資銀行倒地不起,令人驚覺,或許多數華爾街大型金融業者是外強中乾,中看不中用。果不其然,除了美林 (Merrill Lynch)在同一時間把自己賣給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之外,僅存的2家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連忙轉型成控股銀行,以與聯準會(Fed)的資金接軌,同時可吸收存款。

始作俑者的華爾街投資銀行走入歷史,災難卻還沒完沒了,花旗集團在11月17日宣布將裁員5萬多人,隨後引爆股價連日重挫,短短在1週內暴跌6成,最低跌破 4美元,變賣資產、破產的傳言滿天飛,眼看花旗集團就要淹沒在金融海嘯當中,所幸最後在美國政府決定才結束慘跌的惡夢。

投資人對花旗集團大幅裁員,似乎做了負面的解讀。然而,回顧美國金融業過去近10年來的歷史,會發現業者過去本著「數大便是美」的信念過度擴張,造成現在被龐大壞資產拖垮的局面,若能趁著這個機會,讓自己過度臃腫的事業,恢復輕盈的體態,或許不失為是一個度過不景氣難關的可行之道。

銀行業進行瘦身   縮編人事成為必要手段

以花旗集團為例,1998年當時的執行長Sandy Weill主導該行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併,在他擘劃的藍圖中,花旗將是1個金融服務帝國,在全球提供存款、股票經紀、投資銀行和商業放款等服務。這個策略確實造就花旗一度是全球資產最大銀行,但是在Weill卸下執行長任務5年後的今天,花旗卻也被龐大的資產減計和壞帳給拖垮!

截至2008年第3季為止,花旗已連續4季虧損,整個集團已經是搖搖欲墜,遑論要養得起數量龐大的員工。Weill在率領花旗大肆購併後,股價一度飛漲,曾經站上50美元,但在2007年春天開始走下坡,與該行營運狀況不謀而合,分析師認為,或許花旗現在最好的策略,便是走回Weill上任前的老路。

花旗是1個最佳的寫照,在花旗之後,同樣在這次金融海嘯當中受傷慘重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計劃裁員11%的員工,私募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打算縮減10%的人力,英國匯豐(HSBC)總部將解聘500人,而摩根大通 (JPMorgan)也在更早之前,就決定裁員10%。

裁員潮在11月更佳白熱化,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資料顯示,金融業在11月共裁員9.1356萬人,是這個產業有史以來裁員人數第2多的月分,僅次於2001年9月的9.6333萬人。其中,花旗集團11月底解聘約5萬人佔其中的大部分。2008年迄12月為止,金融業共裁員22.0506萬人,比2007年同期的14.7395萬人增加近50%。
事實上,在2007年金融業已經感受到情況不妙,開始計劃大規模瘦身,據勞工市場研究機構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資料,2007年裁員人數達15.5103萬人,是2006年5.0327萬人的3倍。可預見,縮編、裁員將是現階段金融業求生必要的手段。


花旗集團過去10年來過度擴張,趁著這次機會除去過度臃腫的事業和人事負擔。彭博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IT產業領域,廠商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需應付層出不窮的競爭者與競爭手段。而在激烈競爭下,往往會落得利潤下滑的窘境。故如何做出與競爭對手差異化的產品,以此創造市場商機,乃許多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欲解決的議題。
當中,透過軟體與服務這種「軟性」手法,為硬體產品加值、甚至創造整合性競爭優勢,乃是許多廠商夢寐以求的目標境界。然全天下沒有一間廠商可包山包海提供所有服務,故往往需要與外部廠商建立正向的合作關係,加上外部廠商往往不只一家,且非供應鏈般的單純順序關係,此種複雜的現象態勢,一般均以「生態」(Ecosystem)稱呼之。
生態的運作極為複雜,操作難度非常高。當中必須面對與解決的議題如:制定與落實啟動正向循環的關鍵點、定位自身與合作夥伴的角色與互動關係、決定利益分配的遊戲規則、有效率且跨組織的繁瑣執行細節、具備自我檢視與容錯緩衝之機制以及建立例外管理的解決能力等,故雖是眾人夢寐以求,但卻鮮少有廠商可到達此境界。
蘋果成功建立iPhone生態
當中,蘋果的iPhone可說是其中1個成功建立生態的案例。iPhone的生態體系綜觀來看,包括:蘋果、電信營運商、App Store開發者、App Store討論社群與配件供應商這5個角色。嚴格來說,除電信營運商外,此生態也適用於iPod touch,而為求表達簡潔,故以下除非特別需要,否則均統稱為iPhone。
在分析生態體系前,必須先確認生態建立的因果關係,方能撥雲見日,在紛亂現象背後,掌握關鍵點。以上述iPhone生態體系而言,最關鍵的當屬蘋果、電信營運商與App Store開發者這3個角色。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