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沒有哪1個政府重視民意的程度像現在的劉內閣一樣,從兩岸鬆綁、全民大減稅、統統有獎的消費券、到老換新購車補助,民意認為該怎麼做,政府統統列入政策考慮。突然某個立委或工商團體提新想法,政府又說會考慮列入。這種沒有剛性原則的政策訂定,簡直蔚為世界奇觀。

2008年520以來,馬英九總統帶著全國人民的期待進入總統府,而政策執行的大任則交予學界出身的劉兆玄。由於馬英九總統有凡事力求完美與事必躬親的性格,因此劉兆玄不論大到擴大公共支出與舉債,小到停徵證交稅半年等政策,幾乎都會和馬英九、蕭萬長討論,並且盡可能讓馬總統在第1時間掌握政策走向。有時馬總統忍不住,自己先講出來,儼然他才是行政院長一般。但也因為馬總統什麼事都要與聞,也極重視民意,因此近半年來府(總統府)、院(行政院)的互動,竟然有許多都是枝枝節節的民生議題,國家的大政方針的研究,迄今沒有具體的進展,連振奮人心的口號也沒有。

民意確實重要,但政府不要忘了,眼前民意的支持度低,是反應政府過去的努力不夠,也是對現在執政者的信心偏低所致,當然國際金融大環境惡化的衝擊也會影響台灣的景氣與國人對政府的滿意度。不過就像劉兆玄剛接下閣揆對自己的期許:他不怕噓聲中上台,但他絕對要帶著掌聲離開。然而劉兆玄許下的雄心壯志在油價、電價、賦改會淪為背書工具、金融海嘯、失業率飆高、DRAM業者活不下去的消磨下,劉內閣幾乎已變成救火隊內閣,什麼擴大舉債、廣發消費券、動用國發基金救DRAM的政策與意見紛紛出爐,政府的眼光愈看愈短淺,心中早沒了為台灣開創百年盛世的豪情。最具爭議的是,許多政策是先由政府官員利用媒體曖昧地釋出風向球,待民意與輿論充分發酵後,政府再定奪怎麼做最好。但政策的背後,並沒有嚴謹的學理討論和政策評估。一旦有人發現政策有問題,政府再「從善如流」的改進,盡可能讓大多數人都滿意。

其實政府照著民意執政不是不好,但政府自己也要有一套劇本,而且和民意比起來,政府的設想應該更周延、更有長期性的效益才對,並且政府要有信心比民間的版本更好。但眼前看到的政策形成過程並非如此,也難怪政府會落得父子騎驢、政策搖擺不定、官員思慮欠周之譏。例如國發基金原本要向郵政儲金借錢,但政府未想清楚,郵儲是多少叔叔伯伯的老本,豈容國發基金拿出來投機操作?官員自知動用郵儲會產生社會負面觀感,認為政府太投機,因此緊急踩煞車改向台灣銀行借款,額度也從新台幣8,000億急縮至1,000億。至於要不要出錢救DRAM,政府的態度也不乾不脆,讓業者摸不著頭緒。

馬政府、劉內閣未來的路還很長,如果只為眼前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又常拿不定主張;或者談了半天好不容易拿定了主意,卻又因為民間有更好的點子,政策馬上轉彎擴大適用範圍,甚至因此再更改舉債規模,印好送至立法院的行政文書全部退回重印。台廠怎麼敢期待這樣善變的政府可以給人民未來生活與工作更美滿的願景?這恐怕不是國人和產業界所樂見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