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科技新聞分享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其實每家廠商碰到Intel的品牌行銷力,應該也沒有人可以敵得過吧! 就連HP都捨棄VIA了,應該沒有人會冒著拿不到貨的情況下,來拿AMD的Netbook處理器, 除非AMD 綁他的顯示卡,而且效能夠!希望AMD 要盡快趕上了,畢竟有競爭才有進步!

 

2008年Netbook一戰成名,讓PC產業開闢出新的火線戰場,低價、輕巧又時髦的設計,也給消費者留下美好的第1印象,這麼便宜的價格就能擁有一台迷你筆記型電腦(NB),又能隨時行動上網,坦白說,看著不到新台幣1.5萬元的標價,不掏錢買下實在太對不起自己。

華碩Eee PC是這波Netbook熱的始祖,在美國市場網站通路初試啼聲,意外地大紅大紫,或許不能不歸功於2007年夏季美國爆發的次級房貸風暴。用慣好貨的美國消費者(其實是活在盛行向銀行借錢的國度),一旦失去財大氣粗的本錢,只好想辦法精打細算,但生活該有的必需品,還是一樣不能少,比如說第2台PC,或隨時可上網的輕便電腦。

想不到,次級房貸餘波未消,金融海嘯又在9月中旬無預警來襲,這種系統性風險,無意中更成為幫Netbook抬轎的幕後推手,Netbook從北美市場一路紅回台灣,讓先前猶豫再三的電腦業者宏碁也決定自己下海,作出了Aspire One小筆電,並在2008年COMPUTEX展現身,就連惠普(HP)也趕緊推出Mini-Note應戰。

近年來PC銷路成長曲線遲滯,讓全球PC微處理器市佔擁有8成的英特爾,亟思開闢第2戰場,而Eee PC聲名大噪,剛好為英特爾(Intel)向消費性電子市場靠攏的戰略鋪路,針對行動上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及低價PC設計的低耗電低價「Atom」處理器,3月初正式亮相,6月即傳出大缺貨,幾乎攻佔了整個Netbook處理器市場。

反觀超微,一向自詡以料好又實在的低價產品吸引客戶,對Netbook卻是反應遲鈍,還直言無意跨足Netbook處理器產業。

研究機構IDC曾在10月指出,經濟不景氣之下低價PC出貨量逆勢上揚,預期未來幾年都能穩健成長。不過,業界對於Netbook是否能成為處理器業者的金雞母,或會否大量侵蝕NB銷路,看法殊異。

近來瑞銀(UBS)針對感恩節旺季中頗受歡迎的Netbook提出1份報告,預估2009年全球Netbook出貨可達2,500萬台,佔整體NB市場約16%比重,佔整體PC市場約8%。

Netbook的暢銷,除了單價較低符合消費者預算,瑞銀更歸功於許多電信業者的綁約促銷方案奏效,提供的補貼金額讓消費者省下大筆採購支出,自然趨之若鶩者眾。不過,瑞銀也認為,由於電信業者的寬頻上網資費方案過高,動輒比Netbook硬體售價多出1~2倍,恐怕會限制長期市場潛力。

姑不論Netbook未來發展,但超微不能掌握機先,又無法體察消費者民心向背,在景氣長期向下修正的陰霾下,超微似乎已和「窮人經濟」(Poor Economy)思維脫節,又尚未爭取到英特爾擅長的高階和企業客戶市場。眼見以往擅長的DT處理器大幅衰退,超微下一步成長的出發點,是否能跟上全球經濟勢力版圖的重整,將成關鍵之一。

超微缺席Netbook,或許是因為本業虧損嚴重,忙著分割晶圓製造事業而無暇他顧,但有人預期,超微漠視Netbook市場將帶來嚴重後果,甚至導致2009年無法保住全球NB處理器12~13%的市佔水平。

Netbook畢竟和入門級NB不同,對超微而言,要如何籌錢開發全新的Netbook處理器,才是最大的問題,即使產品成功量產,又怎麼和暢銷Netbook市場的英特爾Atom競爭,更是頭痛。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大想講政治文,雖然這篇文章內給我這個偏綠的感覺就是,他再把Dram廠的錯誤推給前政府,然後把援助Dram 廠的這個爛攤子搞成必要之惡! 不談政治文

回到文內的觀點,過去看過某一本書,韓國政府對於生產設備,不給租稅減免的,因為這樣可以助長自有設備的開發,也因為設備的開發,才會有自有技術的開發,因為你不懂技術的開發,你只知道從設備商知道Know how!就如同TSMC的浸潤式曝光製程,也是自行開發製程,再會同設備商開發!

這也是牽涉到台灣的教育往往著重於EE,別人是著重於化工, 材料以及機械! 希望政府應該要扭轉這個方向了!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tbook的出現,就如同Wii 開發者所說的,現在主機的效能都太強大,就像是明明是去菜市場買菜,但是竟然開了台法拉利! 一般使用者用不到這麼強大的效能,只要在外面偶而上個網,真的是不需要用到那麼強大的效能!但是隨著市場區隔化,Netbook由低價逐步的往高價路線走,但是就失去過去初衷,便宜,夠用,容易使用!

但是這篇新聞告訴我的事,EEE PC 會使NB產業受到影響,因為NB會被迫在某個價格帶,我不這麼認為,因為Netbook, 定位是輕薄可攜,這個定位的正常筆電,往往是50K以上。 但是Netbook 的定價帶,往往是15.4" 的低價筆電, 要怎麼互搶市場呢? 要搶的應該是高價的可攜筆電,對於中階產品,我覺得影響不大

 

Netbook低價風潮,讓消費性市場對這類輕巧可以帶著走的產品感到無比興趣,到現在還沒買任何1台Netbook的電腦使用者,在價格低廉、功能夠用及精緻設計外觀因素加在一起的情況下,很多通路業者都說,再怎麼不喜歡小尺寸螢幕的消費者,拗到最後,幾乎都會想買1台來玩玩!

華碩是Netbook領頭先鋒,2007年6月COMPUTEX會場上發展首款7吋Eee PC,大家先是驚呼,爾後觀望買氣,而華碩E系列事業發展爆發,讓整體PC銷量一路直衝。

3月下旬,華碩先與微軟合作推出XP版本Eee PC,處理器、中小尺寸面板、硬碟和作業系統等業者眾星拱月,力推Netbook產品,宏碁、微星等台廠品牌同樣決心切入低價小尺寸Netbook;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說,「Eee PC是華碩作出來,當產品這麼好,別人就不得不跟進」!

而宏碁的成功案例更驚人,半年內作完市調定出產品規格,8.9吋單一尺寸的Aspire One在2008年7月上場,不到6個月賣了500萬~600萬台。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說,「Netbook科技價值,已經由台灣品牌及代工廠商來主導。」也因為Aspire One,宏碁9月單月銷量扳倒惠普,史無前例。

另外,微星(MSI)2008年靠著Netbook開始創造新價值商機,年初喊整體筆記型電腦(NB)目標200萬台,卻在10.2吋微星Netbook產品闖出300萬台業績。微星董事長徐祥也說,「台灣具價格優勢,貼近市場。」也讓來自台灣的微星品牌,有越來越多人知道。

整個PC產業鏈在2008年宛如只有Netbook風頭最健,它平價、夠用、它現在平均銷售價低於380~400美元之間,台系品牌十分欣喜,因為台灣闖出頭,找到20餘年來PC產業的新藍海。2008年是這樣,2009、2010年呢?

台灣NB品牌商創造Netbook新區隔,點燃台灣品牌的知名度,蕞爾小國現在也能叫出Eee PC,不過Netbook價格打進玩具區,攪亂習於被產業宰制的消費者,重新改變對總體NB的價值觀。

未來Netbook若不再紅火,一般NB產業可能將面臨更大問題,被迫擠在低價區,把辛苦研發經營的NB產品降格,才有消費者買帳。 華碩2008年初原預計一般NB出貨上看660萬台,年底下修至580萬台。

第1大NB品牌、一年賣超過3,000萬台經濟規模量的惠普(HP),下半年已經被宏碁Aspire One的驚人買氣逼急,已經計劃運用經濟規模作出13.3吋、更薄、並且價位與Netbook旗鼓相當的境界。

如果踏進電腦賣場看到規格功能、輕薄有型、加上驚歡喜的低價格13.3吋NB,不僅止11吋、12吋產品被波及,Netbook市場更是不用說。惠普傷人一萬自傷五千,為了什麼?

兵不厭詐,因為是戰爭,過去1年來台廠為了贏,把整體NB價格及規格秩序打亂,逼的各方大廠反擊,但低價NB已經被消費性市場的你我認定,一線大廠若連一般NB也搞低價,這把火點的很開心,但最後可能還是會燒到自己!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公司的消息不方便評論,因為還是吃人頭路! 不過真的是要是BOM Cost比得贏人,有必要對外採購嗎? 也希望公司明年的NB發展得順利了

 

雖然經濟不景氣,2009年終端產品買氣需求不被看好,但在鴻海的助威下,群創2009年的NB面板出貨量上看200萬~300萬片,可望較2008年的50萬片出貨量呈現數倍成長。

群創11月的產能利用率還超過90%,但12月已經修正至70%左右,主要原因是其他面板廠清庫存,導致面板售價低於現金成本,在外購面板比較划算的情形下,群創因此降低產能利用率因應。

雖然群創下修產能利用率,但和其他台系面板廠比起來,群創的產能利用率仍勝出一籌,顯見群創模式在不景氣時能夠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至於群創第4季雖然也有虧損的可能性,但比起其他面板廠單季可能有高達上百億元的虧損,群創的虧損幅度明顯要小上許多。

群創原訂2008年液晶監視器出貨量可達3,300萬台,但由於下半年景氣驟變,估計2008年出貨量可能僅達到3,100萬~3,200萬台間,至於2009年的出貨量目前尚未估算完成,雖然有大環境不佳的陰霾籠罩,但群創預計2009年液晶監視器出貨量仍會較2008年成長。

群創2008年NB面板出貨量約50萬片,由於鴻海跨入NB領域,因此群創也在該領域衝刺,雖然2009年的整體經濟環境不被看好,但群創預計2009年NB面板出貨量仍可逆勢成長至200萬~300萬片,較2008年呈現倍數成長。

由於目前多數面板價格都在現金成本以下,導致第4季純面板廠將出現大賠的情況,面板廠嚴重流血輸出,若不再止血的話,面板廠恐因失血過多而招致危機,此外,由於2009年第1季的庫存可望降到相當低的水準,因此有面板廠認為,部分面板價格有可能會在第1季時回到現金成本以上,以免造成供應鏈斷裂的嚴重後果。
clip_image001
圖說:在鴻海的助威下,群創2009年的NB面板出貨量上看200萬~300萬片,可望較2008年的50萬片出貨量呈現數倍成長。劉家任攝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觀點

現在的DRAM產業,真的是個零和的戰局。家大業大的Samsung憑藉著優秀的技術能力,也憑藉著自己集團內的支援,使其集團內的Dram, Flash以及面版都獲得充分的出海口!Samsung也是充分的執行王永慶所說的瘦鵝理論,不景氣不影響應該要做的投資,或許是在豪賭,但是不賭怎麼有勝利的果實呢?也希望台灣的集團們,已經家大業大了! 是該踏出做些冒險吧!

 

台灣政府正式為紓困DRAM廠提出具體解決方案,且定調為台、美、日聯盟,對龍頭廠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頗有「以戰逼和」的意味,逼迫三星減產,DRAM廠認為,1Gb容量的DDR2價格已經到了0.5美元這種慘絕人寰地步,但三星仍是不減產,其實是看準台系DRAM廠一定過不了這一關,但現在台灣政府正式宣布對DRAM產業重視的程度,如果三星這次的陰謀逼不死任何DRAM廠,三星這次也是輸家之一。

DRAM廠認為,三星已經成為這次全球DRAM廠公敵,實在是因為作法太狠,要把大家逼到絕境的意圖明顯,但這次全球DRAM廠都把戰略提升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把政府拿來當最大的靠山,對三星「以戰逼和」的意圖明顯,政府的奧援成了DRAM廠最大火藥庫。

DRAM廠也認為,雖然三星不肯減產,但現在DDR2價格已經到了0.5美元這種地步,不相信三星完全沒有壓力,即使如奇夢達這種被業界認為是半退出市場的DRAM廠,德國Saxony邦同意也持續想辦法幫奇夢達,有意要紓困奇夢達,更遑論台灣政府已經準備好大批銀彈,準備開戰,三星堅持不減產的策略還能再撐多久?

現在各廠都是聯合次要敵人來打擊主要敵人,爾必達、美光、台系DRAM廠也開始彼此合作,避免這一仗讓三星大獲全勝。以現在台灣12吋晶圓廠的DRAM產能,每個月達50萬片,即使是扣除純代工的產能,每個月合計也有30萬片,足以和三星抗衡。

記憶體業者分析,現在台灣DRAM廠是產能足夠、戰略地位也相當重要,只要再拿到關鍵技術,把爾必達和美光的技術導引過來,變成台灣自己的DRAM技術來源,未來可以和南韓拼一拼,剩下成本結構的問題,其實還是回到技術本身,只要DRAM研發技術更強,成本就可以比別人便宜10~20%,屆時將是活越久、站越穩。

現在台灣DRAM產業的局勢絕對是危機就是轉機,誠如經濟部次長施顏祥所言,現在整合DRAM產業是很好的時間點,國際情勢越差,對我們越有利!DRAM業界也相當贊成這樣的觀點,如果在景氣最好的時候,根本不可能作整合,大家都是唯我獨尊,現在大家勢必要放低姿態一起談合作,國際的競爭敵人也簡單多了,因為除了南韓,美、日已都是盟友。
clip_image001

 

半導體與零組件

台德政府出手救DRAM產業 將延長DRAM不景氣循環週期

clip_image001

蔡綺芝/綜合外電clip_image002

2008/12/18

台灣、德國政府分別在16日對當地DRAM業者提出紓困條件,不過,二者作法一主動一保守、大相逕庭。德國Saxony邦不但承諾提供奇夢達(Qimonda)1.5億歐元(約2.07億美元)融資,還要求母公司英飛凌(Infineon)「無條件」配合出資1.5億歐元現金。反觀台灣經濟部相對低調,僅說明政府針對DRAM廠紓困的原則,但還需業者自行提案爭取,再視情況給予協助。Gartner分析師Andrew Norwood指出,政府出手相救也會造成反效果,延長DRAM不景氣循環的週期。

路透(Reuters)報導指出,台、德政府願意對DRAM業者伸出援手,當然是好事,但這種作法恐怕只會延長記憶體產業的痛苦期,對科技就業市場的長期穩定貢獻不大。

研究機構Gartner日前下修200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景氣看法,預估營收僅有2,192億美元,比11月預測數字足足減少16.3%。許多半導體供應商,尤其是DRAM業者,過去幾年大幅擴產,甚至不惜犧牲獲利,以爭取市佔為先。進入2008年,業者們開始刪減資本支出或實施減產,一半原因是為了解決供給過剩狀況,一半則是因為缺錢投資。不過,碰上經濟蕭條使民眾緊縮支出,即便減產也於事無補。

Gartner分析師Andrew Norwood指出,減產過程雖然會經歷陣痛,但絕對必要。只有政府出手相救,才能讓體弱多病的DRAM業者度過這波供給過剩危機,但這也會造成反效果,延長DRAM不景氣循環的週期。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機構iSuppli首度對全球半導體業庫存過高提出警告,全球經濟衰退導致需求急凍速度超出預期,預計2008年第4季庫存量將上揚至102億美元,比第4季的38億美元多出2倍。iSuppli認為,庫存升高,將會使半導體業和代工業者的復甦期大幅延後。面臨庫存升高警訊的主要產業,以電腦製造商、汽車零組件供應商、消費性電子業者衝擊最大。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新聞記者,往往都會有那種歌功頌德的文章,或者是拿著廠商的新聞稿來發表文章的習慣!對於微星。在2008年真的表現不錯, 尤其是在Wind Netbook,以及有很特別的顏色的Notebook!

以高C\P 以及亮眼的顏色,搶佔這個市場的微星,我希望真得要持續下去

 

誰是台灣科技之光?分別成為惠普(HP)及蘋果(Apple)強勁對手的宏碁、宏達電絕對名列前矛,而全球主機板龍頭華碩,2008年憑藉Eee PC揚名國際,更是當仁不讓,下一個發光的會是誰?

跟隨華碩多元化布局大計、2008年全年營收躋身千億元俱樂部的微星,優異成績令外界有些驚訝。

成立逾20年,面對桌上型電腦(DT)式微,板卡市場成長力道漸走下坡,且不時出現鴻海等同業購併整合傳言,加上筆記型電腦(NB)、消費性電子多角化布局未見成效, 2007年前市場普遍看淡微星前景,但一路走來,微星關關難過關關過。

出乎市場預期的是,微星投入5年、至少砸下新台幣50億元資金的NB產品線開始發光發熱,2007年NB(OEM、品牌)出貨約為110萬台,2008年中積極切入Netbook市場後,全年NB、Wind NB合計出貨上看300萬台,品牌NB約在75萬~90萬台之間、Wind NB則約60萬~75萬台,如董事長徐祥預期,微星NB成長速度,不僅已是台灣知名NB品牌業者,也大有機會繼宏碁、華碩後,在2009年躋入全球NB前10大品牌業者。

由板卡零組件廠,近年逐步成功轉型為NB品牌業者,企業文化向來低調保守的微星為何能跑出黑馬?由其近年所推NB及Netbook產品即可明瞭。

非一線大廠的微星,不僅近幾年全力累積通路實力,也投入大量資源在研發,即便每年燒錢新台幣10億元仍不放棄,2007年終於開竅,在技術研發及靈活反應已不輸華碩,加上仿效一線大廠行銷宣傳策略,開始打開NB品牌知名度,更在2008年中跟隨宏碁、華碩,搶進Netbook市場,從一開始不被市場看好,但Wind NB憑藉與雙A齊名的高品質規格,不僅一戰成名跑出黑馬,也令微星在第4季首波PC市場寒冬中,仍能繳出平盤以上成績單,拉開與技嘉、精英距離。

除此之外,微星於上半年也花錢低調找來專業顧問公司詳細評估內部整體營運效率,參考國際品牌大廠專業分工,希望能為成立逾20年的組織進行改造,全力朝品牌之路邁進。

而由近期最新舉行的NB新品發表會,有別於過去較為保守行銷作風可看出微星轉型決心,除首度砸下百萬預算,行銷策略終於跟上一線NB業者外,也終於明瞭媒體曝光訣竅,當時在場多數媒體皆認為微星已不同往日,值得讚許,更認為微星將是下一個台灣之光。

不過,微星風光成長背後其實也隱藏些許危機;人事紛爭一直是企業必上演戲碼,微星也不例外,在大舉進行組織調整時,必須細察人心變化及人力適才適所,一旦出現紛爭戲碼,培養多年人才出走就可能影響產品布局。
此外,板卡仍是微星本業,即使面對DT式微,微星不可輕板卡重NB,且必須展開創新產品研發,板卡市場是微星可掌握的發展空間,但NB市場詭譎多變,前10大業者都不是省油的燈,多家二線業者更是積極尋找出線機會,若微星未來偏重NB,一旦NB跌跤,危機就會立即浮現。

微星2008年成功打響品牌,但未來才是考驗微星實力的開始,華碩即是微星最佳參考範例。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這篇文章只有一個感覺,台灣的記者真的是不知道在寫啥耶!

因為液晶監視器與電視互搶市場??? 電視裡面有電漿& 液晶顯示器還有CRT,更別說On going的OLED 或SED!

這篇應該是TN LCD 逐步的進入低階電視應用! 因為TN + Film的 表現性能以及價格,真的在26吋級距內真的很適合! 畢竟VA 的Monitor 貴成這樣,24吋就破兩萬了! 一堆人會說哇!那我買32"的就好拉!甚至可以買到37"了!

雖然TN有著很大的Color Shift 但是很多時候便宜至上的年代,你只能說這樣還是有市場的,不然Netbook怎麼會賣得那麼好呢?

以下為本文

 

液晶監視器需求成長動能受限於低價筆記型電腦(NB)需求翻揚、市場滲透率已高因素影響,讓液晶監視器需求成長動能趨緩,導致終端業者營運表現普遍不如預期,而液晶監視器業者為尋求新出路,除紛跨足液晶電視代工或品牌銷售業務外,朝大尺寸、16:9規格尺寸導入與多功監視器發展也是業者共同努力方向,冀望經此進一步擴大液晶監視器的銷售動能,不過既有液晶電視業者同樣不甘示弱,除朝大尺寸液晶電視開發持續外,同樣也增加中尺寸液晶電視的銷售力道,讓液晶電視與液晶監視器形成互搶市場的局面。至於何者能在市場勝出,雙方業者則各執一詞。但業者均同意,由於2者應用市場仍有不同,因此仍有各自的發展空間。

2009年液晶顯示終端市場發展詭譎,以液晶電視為例,原本市場認為2008年經由面板廠的次世代產線陸續開出,加上消費者對大尺寸液晶電視的需求可望逐步翻揚,因此預估2008年40吋等級以上液晶電視總需求佔比,可望突破3成以上的規模。

然孰料2008年總體市場受次級房貸風暴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支出轉趨保守,反讓20~30吋等級液晶電視需求大幅提高,並仍是市場主力需求產品,也因此,電視業者除既有32吋以上電視產品的推展外,2008年在22、26吋等電視的銷售布局,力道也逐漸提高。

此外,電視業者因應產品快速跌價,近來也可看到業者推出內建DVD播放功能的產品,希望經由電視的附加功能提升,能讓電視的利潤增加。

反觀液晶監視器業者,為延續產品的成長動能,近年除朝寬螢幕、大尺寸方向發展外,將液晶監視器解析度提升,內建HDMI、DVI等介面,讓液晶監視器除能進行辦公室文書處理外,同時能更簡易操作,收看DVD影片、電視等節目,也成業者產品開發共同方向,對監視器業者來說,同樣希望經由產品多功化與差異化增加,讓產品能有更好的銷售動能出現。

而對應2陣營在19~27吋液晶顯示終端的市場爭奪衝突日益提高,後續孰能在市場勝出,也成市場關注的議題。電視業者認為,消費者收看電視節目習慣難以撼動,因此即便液晶監視器內建收看電視功能,但預估仍無法取代消費者直接以「電視」收看電視節目的習慣。而液晶監視器業者則認為,由於年輕族群操作電腦熟悉,因此若液晶監視器內建電視功能,將成消費者在學校宿舍、家中房間的液晶終端首選,因此在中尺寸液晶顯示終端市場,將大有可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液晶電視與液晶監視器2者競爭趨於白熱,且認為各自有獨特的利基存在,但一般同意,2者仍將各有市場,能在市場並存。甚有業者提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2者互咬之際,其實真該密切關注的,仍是NB的發展動向。
clip_image003
圖說:液晶電視與液晶監視器形成互搶市場的局面。業者均同意,由於2者應用市場仍有不同,因此仍有各自的發展空間。劉家任攝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歐盟(EU)已經於11月正式宣告步入衰退,面對這波全球性的經濟頹勢,歐盟已經確定將以區域整體GDP的1.5%,相當於2,000億歐元的金額來振興經濟;而歐盟當中的工業巨擘、同時也是全球最大出口國的德國,繼10月以5,000億歐元(約6,389億美元)拯救銀行業、11月公布總額約320億歐元的振興經濟措施之後,也正與地方政府及商界領袖磋商第2波救市方案,詳情預定於1月公布。
德國財長:砸錢是惡魔的手段
相較於美、英的大動作,GDP達3.2兆美元的德國端出的「牛肉」,相較之下是小了許多,也飽受國內外的質疑與批評。或許是迫於壓力,德國政府才決定於2009年初再推一波救市措施,以投資基礎建設為主、伸援企業界減少失業率為輔,不過規模恐只有區區100億歐元,這樣的金額究竟夠不夠,屆時勢必再引發激辯。
事實上,商業世界的波折起伏,政府究竟要不要干預,或者政府干預有沒有效,長久以來就是德國政界激辯的話題。為了挽救危機四伏的金融體系,德國在10月中通過了「金融市場穩定法案」,以4,000億歐元擔保銀行存款、1,000億歐元注資銀行體系。這總額高達5,000億歐元的法案,從起草到通過只花了不到1禮拜的時間,無論是從金額到立法效率來看,都創下德國自2戰以來的紀錄,卻也被在野黨猛批,甚至拿1933年德國國會通過給予希特勒(Adolf Hitler)絕對權力的「授權法案」(Enabling Act)來比擬。德國財長Peer Steinbruck也坦言,砸錢救經濟有如魔鬼的手段,並說自古以來的政府救市措施,除了增加赤字外,從來都無法有效避免經濟衰退;對於英國調降加值稅的作法,Steinbruck也毫不客氣在電視上批評為「貴又沒效」。
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11月再度公布針對一般民眾進行的振興經濟措施,規模只有區區320億歐元,而且還要分4年釋出的緣故了。該法案包括購車稅停徵1年、提供與節能相關的居家修繕補助、增加撫養孩童補助金、貸款給資金不足的企業、並投資基礎建設等外界看來「不痛不癢」的援助措施。
產業命脈化工、汽車業告急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ram 真的越來越高潮疊起了,繼爾必達到台灣後,又輪到美光了,現在輪到茂德這個看起來注定要被當作棋子的公司!

搞到這個階段,這些經營者,當然只能夠提出好的計畫書,但是我還是看不到所謂的技術扎根在哪,希望政府真得不要那麼輕易的被騙了

 

拯救DRAM產業系列報導之二:
茂德董事長陳民良:DRAM產業打不死的話 還是好漢一條!

clip_image001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寫在最前面,下面是華宇集團執行長蘇元良所寫的一篇文章,比起之前一昧的認為台灣應該要發展品牌的觀點中,他提出了台灣應該從製造開始,由製造統籌的觀點來發展,要去掠奪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才,作為台灣發展的基石,也就是我們應該要面對全世界的競爭

首先我看到比較有深省的一段話

“現今的台灣有一種不自覺的思維自卑感,認為製造既低毛利率、低技術、又很容易被取代,所以台灣必須擺脫我們的弓與馬,努力去學羅馬的詩歌、藝術、長矛,所以台灣應該努力去發展品牌、技術,將台灣建設成像別人一樣輝煌的營運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島、生技中心、創意中心、研發中心;但是,台灣真具備條件在這麼多領域跟全球競爭嗎?一個島國真能在這麼多方向開闢戰場嗎?”

希望台灣人能夠儘快的找到自己的定位,記得管理學裡面所說的,必須在Value Chain 中必須找到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價值,很快就會被取代的!以下是全文,看看,想想另類的文章是否有對自己有更多的啟發

從小到大我們都想過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但是很少人敢思考台灣如何可變成世界強權,敢在這個架構下,規劃政治策略、經濟策略、科技策略以及教育策略,因為,我們沒有雄心、格局敢把台灣推向強權。我們明顯不敢去想:「台灣將來如何變成世界的強國或強權」,每天思考的只是:「GDP再成長幾個百分點、是不是發展一下內需、是不是讓大陸觀光客來台刺激一下經濟」,我們想的東西其實非常弱勢,這是我們的思維。

在兩岸混亂的迷思下,討論「強國」是很複雜的問題,不曉得是哪個國?是哪邊承認哪個國?有沒有被國際接受?要講強國其實還滿困難的!所以,值得討論的是「強權」。舉個例子,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從各種角度來看並不是一個很強的國家,因為武力有限、土地有限、人口有限;跟阿拉伯世界打仗,雖然以色列看起來好像比較厲害,但也是互相打來打去的。所以,以色列是強國嗎?我們很難去評斷,但我們卻都必須要承認,猶太人是世界強權。今天猶太人在各種領域,特別是金融領域非常強勢,全世界許多金融活動都掌握在猶太人手上。

過去,我從沒想過台灣哪天能變成世界強權,因為想不出來台灣有什麼可以變成世界第一,或是全世界無法取代的。在台灣三百八十四年發展歷程中,有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強權思考?西元1624年荷蘭到台灣來,直到1662二年被鄭成功趕走,荷蘭佔據台灣三十八年,帶給台灣什麼東西?其實只有殖民掠奪,沒有在台灣留下有意義的建設,只是把鹿皮、樟樹掠奪到其他國家;從現在台灣的角度來看,只留下幾個地名以及一些基因。前陣子與我叔叔見面,幾年不見,他整頭都是銀白色的頭髮,不是老人白,而是一頭亮麗銀白髮色,我懷疑我們家族裡是不是摻雜了荷蘭基因,荷蘭在台灣,似乎只留下一些基因跑來跑去。

隨後鄭成功來台,在台灣只有二十四年,非常短命的政權;他的兒子、孫子鬥來鬥去,最後毀於施琅之手,實際上沒有什麼建設,因為連建設都來不及,更不可能去規劃台灣成為世界強權。之後到了清朝,在台灣真是一片空白,好像什麼都沒有,因為片板不得下海,清廷嚴禁人民到台灣來,到台灣來的不准攜帶家眷,因此大多娶平埔族的女人做太太,所以台灣人多數有平埔族的血統;當初李鴻章上書皇帝說,台灣割讓給日本沒有關係,因為台灣是個鳥不語花不香的地方;在這二百多年裡,台灣是個邊陲地帶,所以,更沒人敢做台灣會變成世界第一強的夢。

日本據台五十年倒是有不少先進的建設,只不過殖民地的順民連議會權都爭不到,哪敢作世界強權的夢?到了國民政府的時代,有很多的建設,但基本上是用農業養工業,再回過頭來用工業帶動農業;農業養工業,工業帶農業,代表的是一個成長的年代,在那樣的年代裏,怎敢妄想台灣有一天會變成世界強權?然而,2000年是一個轉折點,2000年開始,政權輪替造成台灣兩黨惡鬥激化,世人藍綠分、往來爭榮辱,鬧得一塌糊塗!兩岸的迷思搞得大家迷迷糊糊,到底台灣叫什麼?叫中華民國在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剩台灣,連我們叫什麼都講不清楚,但有一個趨勢卻在此時慢慢成型,2000年起,台灣的企業開始放大,許多企業營運規模變成世界級,很多企業家的格局變得非常恢宏大器,在這種氛圍之下,我们漸漸敢於思考:「台灣如何成為世界強權」?

但是台灣有什麼資格成為世界強權呢?台灣有什麼世界第一的驕傲嗎?台灣有世界最有品味的文化嗎?台灣有自己的詩歌在國際上被流傳嗎?台灣執世界音樂之牛耳嗎?台灣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嗎?台灣的農業舉足輕重嗎?台灣的金融有世界性影響力嗎?台灣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嗎?台灣是世界軍事大國嗎?台灣是科技大國嗎?這些台灣都不是。 但有一項絕對沒有人爭得過台灣,台灣是世界製造第一,如果台灣在大陸的工廠停工,第二天歐洲、美國馬上就缺料、缺貨,沒有東西可以上架,台灣真的是有這樣的實力。

一個國家需要多少世界第一才能成為世界強權?今天台灣既想規劃成為亞洲營運中心、飛航中心、半導體中心,又要維持製造中心的絕對優勢,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一個國家的策略,跟一個公司的策略、跟一個人的生涯規畫都一樣,都必須聚焦,把能做的事情做到第一名;每一件事情都要做,絕對不會是第一名,絕對不會舉足輕重,今天台灣唯一稱得上世界第一的只有製造,那麼光憑這個就有資格變成世界強權嗎?

以匈奴為師! 引弓馳馬的自信與自傲

歷史上有一個民族叫匈奴,匈奴在公元前四世紀和公元五世紀之間,活躍於西北亞、中亞,就是從東歐一路到蒙古的草原地帶;漢武帝時有一個匈奴王叫呼韓邪,呼韓邪與郅支爭單于大位,郅支在西北邊靠近新疆中西亞,呼韓邪比較靠近東亞、近蒙古北邊,呼韓邪向漢武帝要求和親,他的老婆就是王昭君;和親後漢朝就派兵幫他打郅支,郅支大敗後往西邊竄逃,這一支匈奴族就好像從歷史上消失了。但如果翻開羅馬的歷史,特別是吉朋(Edward Gibbon)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後半冊幾乎都在描寫羅馬帝國每天和蠻族打來打去,這些蠻族不是匈奴,就是受匈奴騷擾往西遷移去騷擾羅馬的族群。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Toynbee, Arnold Joseph)對這樣一個民族下過非常無情的評斷,湯恩比認為,這個民族留下的遺產幾乎毫無價值,他認為匈奴沒有任何文明,唯一厲害的就是引弓騎馬,他們在馬上睡覺,在馬上開會,散步也在馬上,整個生活都在馬上進行;這個民族的遺產毫無價值,唯有他們的瘋狂、他們血性的精神為世人所記憶,但是他們把唯一會的事情,就是引弓騎馬發揮到最極致;他們的馬愈養愈壯,愈跑愈快;他們的弓射程比那個時代任何弓都要遠;他們用弓和馬的優勢發展出特殊的「軍團戰」戰術;《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提到,當匈奴的部隊從草原的地平線冒出來時,羅馬皇帝在城上看到手發抖,一波波人不顧死活,啪啦啪啦衝過來,箭也遮天蔽日地落入敵陣。這樣一個民族,在東邊把漢朝搞得一塌糊塗,必須跟他和親;漢高祖還曾被他們包圍在白登山,後來靠陳平的一個爛策略脫困;這樣的匈奴卻沒有傲人的文明,沒建過高大的城池,沒留下任何文物,什麼都沒有,湯恩比評斷說幾乎毫無價值,但是在東邊,東邊被他們搞得天下大亂,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匈奴,在西邊,歷史學家說他們是上帝之鞭,來懲罰羅馬中古文明,讓羅馬走上覆滅之路。

這麼一個民族,他們只會射箭、騎馬,沒有文字、城牆、科技、詩歌、文學,什麼都沒有,但他們把唯有的一項技能發揮到最極致,就成為中國人前後五百年的夢魘,西方人的上帝之鞭。國家、民族跟公司其實一樣,只要將一項核心技能發揮到極致,也是有機會的,而且這個機會造成的強盛可以維持一千年之久,沒有任何一個單一歷史事件能如此生動地刻畫出聚焦的威力。

所以說,成為一個強權不一定要十三億人口,不一定要有千顆飛彈,也不一定要有登陸火星的能力,那是他們的強處;台灣要邁向強權,就要從台灣自己的強處去發揮,不要幻想去跟別人的強項硬碰硬競爭,我們的強項就是全球製造第一,要從製造出發,去思考如何成為強權,就如同匈奴沒有在羅馬文明之前腳軟,去努力學習詩歌、建築、文學,去與羅馬爭文明、爭品味,他們只堅持他們的弓與馬;最後一個匈奴王名叫阿提拉 (Attila),他並沒有取個羅馬名字,他崛起前曾長期居留羅馬,但他並沒有企圖去取得羅馬居留權。

現今的台灣有一種不自覺的思維自卑感,認為製造既低毛利率、低技術、又很容易被取代,所以台灣必須擺脫我們的弓與馬,努力去學羅馬的詩歌、藝術、長矛,所以台灣應該努力去發展品牌、技術,將台灣建設成像別人一樣輝煌的營運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島、生技中心、創意中心、研發中心;但是,台灣真具備條件在這麼多領域跟全球競爭嗎?一個島國真能在這麼多方向開闢戰場嗎?這種各單位盍各言爾志然後全部上榜的策略,是合理的聚焦嗎?還是只是擺平各單位,卻導致資源稀薄化,以致於所有計劃都動能不足的散彈政策呢?我們是否應以匈奴為師,全力聚焦在我們的弓與馬,以開創我們自己的千年盛世呢?

台灣製造業的世紀性優勢 就是文化!

我們的弓與馬有怎樣的世紀性優勢呢?台灣製造業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台灣的製造業,已經不只是一個產業,也是一種生活型態,更不只是一種生活型態,還是一種文化;他的本質其實非常瑣碎、非常細緻,要很謹慎,而且要很耐煩;台灣製造業的產品品質是很好的,水準是一百萬個打點不能超過一百個有品質問題,那幾乎是等於零,那要多謹慎啊!也需要一個非常細緻繁瑣的過程,台灣製造身為世界第一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做起來的,是非常細緻,謹慎、耐煩,瑣碎的多年累積內斂昇華,加上至少兩代人胼手胝足傳承而形成。

製造的本質是一種文化,這世界第一的製造文化是不容易被取代的。湯恩比認為文明變遷有三個步驟,弱勢文明碰到一個新的文明,首先會從器物模仿開始;器物模仿很容易,但很快就會失敗,第二階段是制度的模仿,比起器物模仿要難多了,第三個階段是文化的改變,一個階段比一個階段難,文化改變是最困難的階段,歷史上許多變革最終只能停留在第二階段,演出一場變味的制度,其文明精髓所在的文化底蘊則永遠不可企及。

清朝末年西風東漸,朝野上下首先覺悟必須船堅炮利,認為只要有船有大炮有槍,我們就是強國了,於是花大錢在馬尾建造船廠,並建立起一隻北洋艦隊,結果一夕之間就被打敗了,發現船堅炮利根本不夠,因此進入典章制度,所以有制憲維新,所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通通出來了。革命成功之後,孫中山被逼下台,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兩年後他不要共和,不要憲法,想當皇帝;當時全國人民都反對,只有美國憲法顧問古諾德(Frank Goodnow)寫文章幫他講話:「中國人不適合民主制度」。古諾德教授認為,要實行民主制度,要有一些基本的民主素養、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當時大家沒有辦法接受他的論調,以為有了憲法制度典章,就自然民主了。不過一一檢驗今日全球華人政權,一百年下來,大抵都還是走味的民主制度,當年古諾德教授說的並不完全沒道理;文化要改變是很難的,而製造是一種文化,不是會生產這個、那個就能做製造;製造是一種生活型態,已經變成文化的一部份。
我們的製造業是怎麼形成的呢?60年代,美國RCA、日本的公司到台灣設廠,過了差不多三十年,這些美國人、日本人就統統交給台灣人做!三十年不到的時間,就讓台灣人承接製造的棒子。台灣人到大陸做製造,算一算也差不多三十年了,有沒有轉移給大陸了呢?很多學者說台灣的製造業跑到大陸去,馬上要被大陸取代,製造王國已經變成大陸了;製造確實大多在大陸,但製造王國還是台灣,今天大陸工廠的總經理、副總、協理、處長到經理,幾乎清一色還是台灣員工,我們不肯放棄,不像美國人這麼大方慷慨,一路將這些功能放給台灣人做,台灣的企業到大陸並沒有放掉這些功能,製造的運作確實在大陸,但製造業接單及管理還都是在台灣,並沒有掏空台灣。

國際化! 「掠奪」是唯一思維

要讓台灣成為一個強權,就應該在製造這個基礎上規劃,將台灣的弓與馬發展成獨特的軍團戰術;台灣必須將製造覆蓋面更加擴大,台灣已在大陸經營出一個區域性製造中心,但如要創造絕對壓倒性的競爭力,最少還必須在東歐、印度及南美洲複製同樣規模的區域性製造中心;台灣企業必須有能力到全球去做製造、去管理,創造一個台灣獨有的全球供應鏈平台,台灣必須完全國際化,不應走味成兩岸化,要完全國際化必須要有國際化人才。因此,首先,我們要讓台灣社會國際化,要讓國際人士在台灣容易生存,要讓我們的英文環境建立得比較完備。讓我們的環境適合國外人士居住,我們的英文環境足夠嗎?絕對不足。我舉個例子,我住在新竹芎林,我一直都以為芎林的英文是Chiunglin,結果發現有些路標拼成Cyonlin,Chiunglin就是Chiunglin,Cyonlin就是Cyonlin,混亂的標示叫外國人如何認路呢?
台灣是狹小的海島,要全球去管理做製造就必須要有一套針對此目標設立的人才養成策略;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制度,讓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比如說東南亞、印尼、非洲尚比亞等等,這些國家總有一些聰明人,就讓他們能夠到台灣來;上帝是公平的,他撒下去聰明的基因,台灣有,非洲也有,只是他們沒有很好的教育環境。

當年美國設了一個綠卡制度,建立了一個很好的環境,把許多人吸引到美國去,在那邊貢獻了幾十年,讓美國現在擁有很多的智慧財產,我不敢說有綠卡代表有國際觀,但今天我們要走向國際,首先就是要把台灣的環境變成非常國際化,吸引培養全球人才投入製造大業。當年美國鎖定台灣的人才,提供獎學金,於是台灣的大學生整班都帶到美國去了;一、二位沒去的,後來就變成老闆把那些人請回來打工,歷史的演變是很弔詭的;但是美國就鎖定這個人才,讓你人才外流。我們今天沒有能力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吸引美國人、比利時人…到台灣來;但是我們絕對有能力,一年花個二十、三十億元,到剛果、衣索比亞去辦學校,到那邊設立獎學金,提供綠卡居留權讓他們到台灣,脫離困苦的環境;這些人,就讓他們在台灣定居,到台灣來貢獻;我們要鎖定這樣的人才庫,因為,今天台灣的人才其實是不足的。
要讓我們的製造變成核心競爭力,還有很多東西可想,例如,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改變,不要只是辯論課本裡該有多少文言文多少白話文,有多少中國歷史多少台灣歷史,我們應該要加強歐洲歷史、巴西歷史、印度歷史的份量;因為我們需要培養人才將來去逐鹿全球,不只是逐鹿中原!我們的製造要擴展到全球,競爭要擴展到全球,我們的人必須擁有全球格局;我們不能只是爭論,是大陸的歷史還是台灣的歷史,我們應該增加更多的世界歷史。很多人跟我一樣,想到歐洲歷史只想到這個表姐嫁給那個表哥,我們應該訓練下一代人具備能力去瞭解這些全球事務,變成一個擁有全球格局的人。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觀點: 記得之前有看到一篇台灣不應該貿然的放棄自己的最拿手的製造,應該充分利用台灣廠商的一地接單,全球出貨的能力。 但是現在這波不景氣,不知道這位執行長是否還是能夠如此大聲的講呢?或許還是一樣吧!

我記得台灣有個CEO(好像跟我同個縣市),大聲的說在台灣做品牌是對牛彈琴,大家都不懂品牌做啥!在那個品牌中,誰有能夠告訴我,他的核心產品是什麼?

我想台灣品牌目前還是以便宜,功能又多來吸引新消費者! Sony 他的品牌說的是Like no Other! 每個品牌都有他的核心產品.Sony 有相機,Sharp有面板!台灣的品牌呢?

品質也是台灣品牌要加油的,只能說不要以為生意只要做一次! 品質好,不見得人家會推薦,但是東西爛,一定就會幫你大肆宣傳的,台灣加油!台灣品牌加油

以下為本文

 

 

12月初的一個傍晚,我走進一家超大型3C賣場,華碩的Eee PC專櫃率先映入眼簾,隔壁微軟Windows Mobile手機展示區,竟有8成手機都是宏達電的產品,接著在電信營運商的銷售區,宏碁與華碩的Netbook也是搭配門號的主打商品。

我聽到週圍吵雜的西班牙話,猛然發現這裡不是台灣,而是巴塞隆納鬧區,不少輪廓深邃的南歐人,神情專注地把玩這些3C產品,我從他們的眼神體會到,台灣品牌的生命力,已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開花結果了。

雖然我不是科技產品的玩家,但到國外旅遊或出差時,總愛去3C賣場及手機通路觀察當地流行的產品,也順便探訪不同品牌在當地的影響力;這樣的實際體驗,相較於看到一些研究機構的統計數字,說宏碁筆記型電腦(NB)在歐洲居冠、華碩EeePC全球熱賣或宏達電在歐洲躍居第3,似乎多了百聞不如一見的樂趣。

台灣科技品牌的崛起,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早年要是在國外看見台灣品牌的3C產品,總是視為幸運的偶然,忍不住拿起相機猛拍。過去難忘的經驗包括在英國蘇格蘭的窮鄉僻壤,發現宏碁的專賣店,也曾在澳洲雪梨知名海灘旁的網咖店,看到一整排明基品牌的液晶監視器,至於在機場看到外國人拿起國產品牌的NB,也不禁會多看幾眼。

這幾年來,台灣科技品牌的實力不同了,走遍歐美與亞洲各地,在3C賣場看到台灣品牌一點都不稀奇,就連在餐廳與侍者閒聊,他們不只知道台灣是3C產品的生產重鎮,更知道Acer、Asus這些品牌來自台灣,甚至會大秀自己使用的台灣品牌NB,藉以拉近與台灣人的距離。

但是在巴塞隆納的大型賣場及銷售型錄上,看到台灣品牌佔據那麼大的空間,還是有種莫名的驚奇。尤其是2008年爆紅的Netbook,更讓台灣NB品牌搶盡鋒頭,其中Orange、Vodafone及Telefonica等主要電信營運商,有高達8成的機種都來自華碩Eee PC與宏碁Aspire One,其他品牌只能算是聊備一格。

走到手機銷售區,架上仍是諾基亞(Nokia)、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 )及LG等主要品牌的天下,諾基亞N96與蘋果iPhone 3G都有獨立展示櫃,但在Windows Mobile智慧型手機專區,不僅可看到宏達電與華碩品牌的手機,宏達電更幾乎包辦了8成的機種數,近2年推出的10多款手機排成一列,反倒把三星及索尼愛立信形單影隻的Windows Mobile手機比了下去。

印象更深刻的一次,是2007年6月宏達電發表HTC Touch的隔天,在英國倫敦的某家劇院中,一位英國男子偶然看見台灣記者在測試尚未上市的Touch,眼神有如朝聖般驚喜,他興奮地借來把玩,告訴我們過去一直都是用宏達電代工的手機,對於這款手機非常期待,昨天整晚都在網路上搜尋Touch的新聞,沒想到今天有幸看到實機;他問我們為何在上市前就拿到這支手機,我們笑笑地告訴他,因為我們來自台灣。

今天,在國外發現台灣科技品牌的產品,或是遇到這些產品的粉絲,再也不是幸運的偶然了,如果我們回顧這些公司一路勇闖品牌路的奮鬥過程,就知道成功不是來自偶然,而是一種毅然決然。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起來這個國發基金擴充,讓Dram業找到了能夠掌握發球權的機會,如同新聞中所提到的,前一波的淘汰賽,讓日本集中資源成為爾必達(合併了Toshiba, Hitachi, NEC的Dram部門), 奇夢達整合了西門子還有英飛凌。台灣的Dram真的太多,也由於台灣人的本夢比,讓這些廠商還可以藉由一而再再而三的籌資,發行債券來擴產,記得之前很多的新聞總是說,雙D族群對於投資人的ROE都是負的!

這一波的淘汰賽,看來台灣廠商真的要看透,這一波日本已經倒無可倒,德國也是一樣! 未來真的要記得掌握關鍵技術,不需要做得多前瞻的技術,不要好高騖遠的想開發新的記憶體技術,也不要貿然衝入18"晶圓。 但是制程技術還有不要老是人家已經量產DDR3 現在還在等母廠技轉

 

政府千億資金嫁妝 美日DRAM陣營紛覬覦新聯盟對抗韓廠 成效須後續觀察

台灣政府在這次全球DRAM大整併潮中,成了享譽國際的大金主,日系代表爾必達(Elpida)和美系代表美光(Micron)紛紛來台進貢朝聖,只為了能拿到對自己陣營有利資源,DRAM廠認為,這次美光總裁兼營運首長Mark Durcan抵台,口袋裡準備多少盤纏來坐下談,台灣政府方面肯定很在意;而這次台灣究竟是嫁女兒?招女婿入贅?心態非常有趣,未來成軍新聯盟對抗韓系大廠,究竟是三百壯士?還是義和團?得要看大家爭不爭氣。

業界流行一則笑話,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最近問過台灣的DRAM分析師,如果三星花點錢把茂德買下來,然後把廠房關掉,阻止茂德納入爾必達旗下,可能性和回收到底高不高?這乍聽之下是個很笨的解決方案,但言中也透露韓廠很擔心台廠這次會成為滋養日系和美系壯大的養分。

其實目前台廠在全球的DRAM產業中,加起來市佔率不到20%,其中1家的生死存亡地位,實在是威脅不到三星,但這次台灣挾持政府的資金援助,以及爾必達和美光關注的眼神,身價突然倍增,就像是個平時模樣普通的姑娘,抹點胭脂、穿上華服,配上娘家豐厚嫁妝,一樣可以漂漂亮亮找到好人家。

記憶體業者分析,這次全球DRAM產業的整併局勢,乍看之下大家都很辛苦,但其實這樣的情況幾乎每10年都會發生1次,也是產業走向極度成熟化和秩序化的必經之路,過去10年那一波,日系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NEC整併造就今日爾必達的誕生,歐洲西門子、英飛凌的放棄,讓奇夢達集中資源,現在台灣DRAM產業正經歷這種陣痛期。

這次台灣政府有意釋出新台幣千億元的資金,是要把女兒嫁出去?還是招女婿來入贅?現在還在談判階段,要看爾必達、美光、台灣3方大鬥法,看誰能出奇招搶到較多的資源,未來可望成為對抗南韓記憶體大陣仗的主力作戰部隊,然組成聯盟究竟是三百壯士?還是義和團?還須後續觀察。

全球DRAM廠抓緊政府大金主 台灣的錢要花在刀口上
「救PC」和「抗韓敵」成DRAM廠募款主軸 大喊「我們不能被韓國箝制!」

台灣科技產業最近最流行的問候語是「政府到底該不該救DRAM?」,三不五時看到DRAM廠老闆出面吶喊「台灣DRAM產業一垮,整個PC供應鏈跟著遭殃!」、「這是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要壟斷全球DRAM供應鏈的陰謀,千萬不要讓它得逞!」,頓時間,「救PC」和「抗韓敵」成為DRAM廠這次為自己辯護和鼓吹政府協助紓困的主軸戰略!

奇夢達、海力士成功獲政府金援 然台灣局勢相對複雜

然DRAM廠向政府申請紓困的問題,已是全球趨勢,奇夢達(Qimonda)2008年以來不斷向政府要錢,政府即使是一次就出手新台幣上百億元的紓困金,也難以抵擋奇夢達1季就虧損高達3億~4億歐元的燒錢速度,而海力士(Hynix)也向債權銀行團申請紓困,預計申請的紓困金高達8,000億韓元(約5.57億美元),由此也可見南韓政府支持海力士繼續走下去的決心。

反觀台灣政府對於紓困DRAM產業的態度,不及歐洲和南韓政府明快,但其實台灣產業環境不同,實在不可一概而論。畢竟奇夢達已是歐洲碩果僅存的DRAM廠,政府沒有其他選擇,當然是支持到底,而在南韓,雖然有三星電子和海力士2家DRAM廠,但三星營運穩健,因此南韓政府對於扶植海力士一直是不遺餘力。

台灣DRAM廠高達5家,包括力晶、南亞科、華亞科、茂德、華邦,現在幾乎每1家的財務都相當窘迫,政府如果要救台灣的DRAM廠,到底要救哪1家?畢竟救了其中1家,另外4家都認為厚此薄彼,每1家都認為「我比別人強!、我比另1家有前景!」政府到底該如何出手?實在是大費心思,且絕對是比歐洲和南韓政府來的需要智慧。

再者,站在強化台灣競爭力,甚至是未來5~10年的記憶體產業發展,以及下一代台灣年輕人的競爭力,要為下一代台灣人才創造更好的科技競爭環境,因此政府每作1步都要仔細思量,因為眼前台灣DRAM廠家數實在太多了,再拖下去只是拖垮台灣的競爭力而已。

「DRAM雙雄」即將誕生?整合之路勢在必行

金士頓創辦人之一孫大衛即表示,台灣有5家DRAM廠太多,但1家又太少,留下2家會剛剛好,大家不整合,只是產業環境越拖越爛而已;一語道破整合的方向和台灣應該走之路,畢竟半導體產業常常在講「晶圓雙雄」、「封測雙雄」,「DRAM雙雄」的誕生是指日可待!

茂德已經提出紓困申請,但力晶和南亞科陣營也不是省油的燈,各自有各自的法寶,力晶聯合爾必達,可說是DRAM產業台日聯盟的代表,計劃以瑞晶做為平台,邀請政府進來投資,華亞科結合美光,可說是台美聯盟的代表,計劃以自己作為平台,邀請各方來參與陣營,包括南亞科、甚至是華邦、茂德都不拒絕。

業界人士一語道破,現在政府顯然是要出錢救台灣DRAM產業,講到要錢這件事,沒有一個人會客氣,各家業者一定是劃一個大餅來說服政府掏錢,但也請政府的錢一定要花在刀口上,畢竟都是台灣納稅人的錢,且未來台灣DRAM產業的整合結果,不但攸關台灣的金融體系,也攸關下一代年輕人投身台灣記憶體產業的發展前景。

DRAM廠拿出催眠大法 「救PC」和「抗韓敵」氣氛蔓延

台灣科技產業對於政府該不該救DRAM產業,也分裂成2派看法,一派是由DRAM廠主導的「救我者得永生!」策略,就像是催眠儀式般,將整個台灣PC代工供應鏈全部綁在一起,集體催眠大家,「DRAM倒、PC就垮!」當DRAM與PC綁在一起,事情就會很大條,所以台灣DRAM產業絕對不能垮!

另一派是由宏碁董事長施振榮為代表,以過去自身曾投入DRAM產業的經驗,對於政府紓困DRAM產業投下反對票,表示「政府不應該把錢放在未來沒有希望獨立自主和永續經營能力的產業,DRAM產業若是沒有再造能力,政府花錢去救DRAM是浪費青春」。

投資人慷慨到不看投資報酬率 台灣科技產業太超過

現任高盛證券副董事長宋學仁在2003年即曾表示,台灣資本市場對科技產業太慷慨,即使投資報酬率是負數,科技業者仍可輕易地從資本市場籌到錢,因同一個產業中的企業都是各自為政,沒有合併意願,連帶影響到整體產業的整合進度,只有晶圓代工產業、主機板產業和筆記型電腦(NB)產業,有真正達到整合的效應。

當時宋學仁即點名,光是台灣就有4家DRAM廠、5家面板廠、32家PCB廠,真的是家數過多,尤其是台灣DRAM產業從1995年開始,每年在股市辦理籌資的DRAM廠都至少有2家,但給股東的報酬率卻相當低,其實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來看,幾乎每個領域的產業只能容納2~3家公司生存,唯有產業進行整合,才可能提高整體的股東權益報酬率。

現在台灣資本市場應該很後悔沒把宋學仁的這番話聽進去,目前正在自食惡果中。台灣科技產業慣於用舉債來經營的惡習,全球金融海嘯的來襲,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DRAM廠在這場風暴中,成為搖搖欲墜的第一個骨牌,後面還有面板產業等著接棒演出,當年政府大力扶植的「兩兆雙星」產業,如今已形同是風中殘燭。

台銀行為DRAM扛2,289億貸款 「兩兆雙星」成風中殘燭

回頭來看,當年「兩兆雙星」口號喊的漂亮,在執行的過程中,的確為台灣科技產業創造不少就業率,但就投資人的立場,卻是大輸家,投資人的血汗錢化為幻影,現在連台灣金融體系都整個撩下去!

以台灣現在DRAM和TFT LCD產業負債金額來看,DRAM產業對銀行貸款金額高達新台幣2,289億元,到了2009年6月為止,台灣DRAM產業(包含借款和債券在內)的到期負債金額會達新台幣661億元,屆時台灣DRAM產業到期的負債佔台灣整體銀行的淨值,比重約達3.64%。

台灣DRAM產業瀕臨崩潰的危機,政府開始釋出紓困議題,然現在政府對於要不要紓困?要以何種方式紓困?是否要動用國發基金來投資?是否要出面與銀行業者商量展延?之後是主動主導DRAM廠合併?還是讓DRAM廠自然淘汰?目前都是處於商議階段,還未有具體的菜色端出來,但目前立法院已通過由行政院經建會來統籌DRAM廠合併的事宜。

面對這次台灣DRAM產業的困境,整併已成必要的方向,不論是政府主動出面整合,還是自然整併的方式皆可。據了解,目前府方的思維傾向設法使DRAM廠整併為2大集團,台灣/日本聯盟和台灣/美國聯盟2大主軸機率高。

茂德快勒令退學 力晶、南亞科樂在「好險有墊背!」

單就台灣DRAM產業到底該不該救?台系DRAM廠都有不同的看法,力晶董事長黃崇仁認為,政府需要適度的協助台系DRAM廠,但不應該大規模介入主導合併,每家DRAM廠的負債都很驚人,合併以後負債水位會更嚇人,合併之路是行不通的。

茂德董事長陳民良則是希望政府能出面協助,以度過難關,而南亞科集團這次在場風暴中,態度相當低調,以南亞科的處境而言,火也燒不到他家,因此無需急著出來喊話,但也適度表態認為,政府要救產業而不是救單1企業,就算是要給錢紓困,也要大家公平,不能獨厚個別公司。

顯而易見地,台灣3家DRAM廠在這次的風暴中,都有各自的如意算盤,茂德的成績單是「倒數第1名」,因此悲情策略最明顯,最希望政府能出手相救;且現在整個市場蔓延「南韓是最大敵人」的氣氛,與海力士同一陣線成為茂德最大的原罪。

力晶的主攻策略是「還有墊背」型,反正最先倒的會是茂德,因此現在絕對不急,政府千萬不要這時出手相救,但黃崇仁也表示,力晶認為2009年第1季DRAM價格會反彈,因此不需要政府救,但如果到時事與願違,現貨價未反彈,那屆時再說。

而南亞科的策略是「我家有個富爸爸」型,反正台塑集團家大業大,且財庫夠力,雖然2008年第4季剛還完新台幣100億元的公司債後,也接近阮囊羞澀的情況,但因此還不急著表態,反正前面成績差的學生還很多,就算要被勒令退學,也絕對輪不到南亞科,因此不急著表態。

政府到底該不該救DRAM廠,其實也該聽一聽其他人的心聲,包括與DRAM產業唇亡齒寒的PC產業和記憶體模組產業。

先前提過,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對於無條件救DRAM產業,站在非常反對的意見;而金仁寶集團的董事長許勝雄則表示,台灣DRAM產業若是被韓系廠商壟斷,恐讓下游成品廠的成本有漲價的壓力,對台灣電子產業供應鏈相當不利。

記憶體模組廠代表金士頓也認為,台灣的DRAM產業供應鏈攸關整體電子產業,因此台灣DRAM產業不能垮,應適度作整併以度過難關。

現在大家都把「救PC」和「抗韓敵」2個口號掛在嘴上,把DRAM產業和PC產業綁在一起,大喊「DRAM倒、PC就垮!」,另一方面,再把台灣的競爭力和DRAM產業放上同一條船,聲稱台灣的DRAM產業絕不能輸南韓,這是國家的命脈產業問題。

DRAM=台灣競爭力 錯!LCD和晶圓代工才是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DRAM其實不代表台灣的競爭力,TFT LCD和晶圓代工才是台灣的驕傲,把DRAM產業和台灣競爭力綁在一起,實在太過沈重!

因為台灣DRAM廠在全球的市佔排名中,加起來不超過20%,但台灣TFT LCD產業的市佔率卻超過50%,更遑論是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在全球幾乎是寡佔市場,更有資格代表台灣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從此點來看,DRAM真的代表台灣?

如果把整個台灣科技產業當成1家公司來看,現在公司的財務狀況窘迫,手上現金水位也相當有限,只有1套資金可運用,DRAM部門和TFT CD部門都在喊缺錢、喊窮,但2個只能救1個,到底要救DRAM還是救TFT LCD?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現在政府有500億元資金,到底要不要拿來救DRAM?如果要,那到底該怎麼救?新台幣500億元有多值錢?打個比方,如果拿500億元來加碼消費券,每個人可再多2,000元的意外之財。

也有人開玩笑表示,現在1顆1Gb容量DDR2晶片只剩下0.5美元,折合新台幣為16元,如果把500億元拿去買DRAM晶片,足足可以買31億顆的1Gb容量DDR2晶片,相當於全球3~4個月的DRAM產能,買回來再全部燒掉,DRAM價格一定馬上大漲!

現在各界的迷思是,不救台灣的DRAM產業,未來競爭力一定會輸三星,攸關國家的裡子和面子問題,但現在救了台灣的DRAM產業,以後一定會贏三星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不要說是台灣沒有DRAM技術自主的能力,未來到了18吋晶圓廠時代,台灣DRAM廠絕對沒有能力負擔。過去蓋1座8吋廠需要的資金僅新台幣350億~500億元,然到了12吋廠世代,平均1座12吋晶圓廠要拉到經濟規模,需要投入1,000億元,到了18吋晶圓廠世代,平均每1座廠可能要3,000億元,台灣DRAM廠已註定沒有能力玩18吋晶圓廠遊戲。

當「兩兆雙星」遇上「三星」 台灣「DRAM雙雄」或許可以力拼

當台灣的「兩兆雙星」遇上了南韓的「三星」,所有的討論議題格局都拉大。大家議論紛紛到底該不該救DRAM產業,此答案絕對不是用是非題來解。

比較正確的方向,應該是台灣DRAM產業一定要救,不能放任全垮,但政府一定要有配套的救、有前提的救、聰明的救、有長遠規畫的救!否則政府只是拿人民錢去填海。

未來台灣DRAM產業的發展絕對是台日聯盟和台美聯盟對抗南韓,台灣很難鬧獨立!台日聯盟就是以爾必達的技術為重心,結合力晶和瑞晶的勢力,而台灣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趁此機會爭取研發自主的能力,由台灣DRAM廠和政府同心協力,向爾必達爭取共同研發和擁有下世代DRAM技術的實力,避免未來淪為純代工廠的命運。

力晶董事長黃崇仁計劃以瑞晶做為平台,邀請政府共同投資參與,當然爾必達也絕對是成員之一。惟問題是,現在爾必達是日資企業,未來政府要投資瑞晶,政府對於瑞晶的血統一定會有所顧忌,這方面政府應該會與爾必達一起坐下來談。

另一派的台美聯盟,台灣以台塑集團做為中心,結合南亞科和華亞科的勢力,配合美光的研發實力,形成另一股對抗日本陣營的勢力。然過程中如何爭取讓台灣DRAM技廠能研發自主,也是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而目前情勢尷尬的是茂德和華邦,茂德加入日系陣營的機率相當高,畢竟和爾必達已有多次差點要合作的機會,不過最後一刻破局!然加入日系陣營之前,茂德身上的負債如何處理?政府要底要幫到什麼階段?也需要政府的智慧來解決。

政府開先例紓困要有配套 否則PC、鋼鐵、水泥等產業都來排隊

如果政府幫忙償還茂德的負債,那是否等於是大開方便之門,開了先例之後,力晶、南亞科、華邦也可以加入募款行列,開始伸手向政府要錢,之後台灣的PC、晶圓代工、封測、IC設計產業,甚至是傳統的鋼鐵、水泥、石化等產業,都一起像政府要錢,2009年政府光是收爛攤子就收不完!這恐不是人民所樂見的情況!

不論是DRAM產業,乃至於整個科技產業,其實都齊聲呼籲,政府要紓困DRAM產業請站在整體台灣競爭力的角度作出發點,未來面對的敵人是南韓的三星,競爭者決不是在自己家裡。

或許大家把這次台灣DRAM產業的危機,定位成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有點高估DRAM產業了,但畢竟危機就是轉機,現在來歸咎當初是誰要發展兩兆雙星,是一點意義也沒有,只能將希望留給現在和未來,現在政府一個正確的決定,絕對可以逆轉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的命運!

clip_image001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市場在2007年崩盤進而引發信用緊縮危機,甚至引爆全球金融海嘯,美國政府終於在2008年10月中決定大規模救市行動,祭出金額高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業紓困方案,再加上挹注市場短期資金等各項相關救援行動,截至目前為止總花費已上看7兆~8兆美元。

堪稱資本主義實驗樂園的美國,政府對於金融市場波動向來抱持不干預原則,因此財政部這次如此大動作救市,雖然有很多人鼓掌叫好,卻也有人批評這種政府干預的行徑,簡直無異於社會主義。
雖說美國奉行放任式的資本主義體制,但回顧過去100多年歷史,還是出現過幾次政府不得不出面救援企業或金融業的例子,而這些救市行動不但成效不一,經濟體質通常也得花費數年才能恢復元氣,對於眼前這波金融風暴來說足堪借鏡。
30年代經濟大蕭條  大規模救援案首例
目前美國所遭遇的信用風暴,堪稱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1929年10月底華爾街股市暴跌,短短2週內有300億美元財富從股市瞬間蒸發。美國政府原本秉持不干預的原則,但未久失業率飆升到25%,每週有數千屋主房屋慘遭法拍,官員這才發現事態嚴重。
1932 年,當時的胡佛總統(Herbert Clark Hoover)成立金融重建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RFC),起初提供貸款予財務出現困境的金融、工業甚或農業業者,後來也透過購買優先股(preferred stock)入股的方式,針對6,800家銀行挹注資金。
1933年新上任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再成立屋主貸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HOLC),買下總價30億美元的違約房貸,並以較優惠的貸款條件提供屋主再融資,以降低法拍案數量。為了在銀行倒閉潮中提升存戶信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FDIC)亦於此時成立。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RAM及TFT LCD註定會供給過剩的宿命,其實可與恐龍的滅亡與其日益增大的身軀有關的論點相連結。在大滅絕理論中,有一說法為恐龍因為巨大隕石撞擊地球造成類似核子冬天的環境劇變。巨大隕石撞擊會造成大量的灰塵上升進入大氣層,遮蔽陽光,其時間可能長達數個月。因為妨礙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植物的大量消失,體型龐大的恐龍由於無法承受這樣的環境變化而滅絕。

不離生物演化的定律,規模越龐大但產品應用範圍越小的產業,越容易受到景氣變化的衝擊。所以TFT LCD的供給過剩其實是有跡可循的,目前市場上有很多人把TFT LCD跟DRAM的現況拿來相比較。兩項產業目前同樣都面臨供給過剩的衝擊,台灣TFT LCD與DRAM廠商目前都開始採取大幅減產、要求員工無薪休假等方式以求度過這波難關。

TFT LCD  DRAM發展背景類似

但如果仔細分析,TFT LCD與DRAM產業都曾面臨過類似發展背景,比較有所不同的是DRAM的應用範圍較TFT LCD為窄。但兩者供給過剩的原因均與生產線世代交替及錯估市場發展規模有密切關係。

先從DRAM說起,其實DRAM生產過剩,早自8吋廠進化到12吋廠時便可看出端倪,單從晶圓面積的增加比例來計算,12吋晶圓是8吋晶圓的2.25倍大,因此晶片產出數量也大約以相同比例成長。之後再加上微細製程的技術發展,製程從0.13微米微縮至0.11微米,之後再進化至90奈米甚至70~60奈米製程,到現在DRAM先進大廠甚至已將製程推進到50奈米等級。

更微細的製程代表可以將晶片做的更小,同樣的晶圓面積可以產出更多的DRAM。晶圓面積的增加再乘上製程微細化晶片縮小增加的產出比例,DRAM的產量與以往8吋晶圓廠的時代相比可說是多出數倍。

由於Windows XP上市之後,因為對於硬體環境的要求較以往的作業系統需求為高,需要較多的記憶體容量方能運行順暢,約在2002~2004年間,DRAM主流規格尚在DDR時代時,帶來相當強勁的DRAM需求,也為DRAM廠商賺進相當程度的利潤。

Windows XP帶來DRAM需求  但Vista卻熄火

之後DRAM廠商看好Vista上市,由於硬體運作環境要求又較Windows XP為高,廠商預期Vista上市,將可帶來Windows XP上市時同樣的DRAM容量升級需求,因此紛加碼投資建立新一代的12吋廠。有多間12吋廠陸續加入DRAM量產行列等著爭取Vista商機。不料 Vista並未如預期一般受消費者青睞,消費者大多仍繼續使用原有的Windows XP,甚至有許多消費者在購買新上市的筆記型電腦(NB)或是PC產品時,仍指定要安裝Windows XP而非Vista。

因此DRAM 廠商原本預期的市場需求並未出現,再加上大批開出的DRAM產能開始搶佔並未擴大的市場胃納,因此DRAM供過於求的問題逐漸浮現,二線DRAM廠商不斷壓低價格以求出清日益增多的存貨,但在市場需求規模未擴大前,DRAM價格繼續壓低,對於刺激需求的效果其實相當有限。

而屋漏偏逢連夜雨,DRAM長期銷售不振又遭遇金融海嘯景氣下滑,使得PC及NB的出貨受到抑制,特別是NB的銷售重心有逐漸移轉至規格較低階,DRAM搭載量較少的低階機種或Netbook的趨勢,更使得DRAM供過於求的情形雪上加霜。

綜觀DRAM會走到今日這般田地,可以整理出2項主要原因,一為12吋廠加上製程微細化使DRAM產出量以數倍的規模增加,二為DRAM廠商誤判市場需求動向

TFT LCD成也大尺寸化  敗也大尺寸化

TFT LCD產業亦然,大尺寸TFT LCD的應用從一開始的NB、第2波的監視器、到第3波的LCD TV,由於應用產品的變化,LCD面板尺寸也逐漸擴大。基本上NB時代的生產主力是3代~4代線,監視器時代的生產主力擴大到4代~5代線,發展到LCD TV時代後,玻璃基板尺寸進一步發展到6代線以上的生產線。

由於TFT LCD一路發展走來,都有相對應的產品應用不斷出現,創造更大尺寸的LCD面板需求,因此驅使TFT LCD廠商不斷發展更大尺寸的新世代生產線。同時也隨之促使TFT LCD產業的規模持續成長擴大。此一歷程由LCD監視器取代CRT監視器,到LCD TV取代CRT TV,使得TFT LCD廠商開始相信,只要做得出來,不論多大尺寸的LCD都會有其市場。

此種思考在LCD TV相關的發展上是更為明顯,由於LCD TV快速取代CRT TV成為市場主流,在傳統CRT TV的汰換需求下,28~29吋傳統4:3的CRT TV畫面面積剛好與32吋16:9 LCD TV 相同。六代線玻璃基板在經濟切割的情況下,可以取得8片32吋 LCD TV面板,加上由於尺寸與傳統CRT TV相差不大,因此成為換機潮中銷售的主流尺寸。

原本5代線及5.5代線的玻璃基板僅適合經濟切割 26吋或27吋面板,以TV用途而言實在太小。因此在6代線陸續開始量產後,32吋面板的大量穩定供應加上市場的強勁需求,使得LCD TV的市場規模開始快速成長。由於LCD TV市場成長速度超過原本預期,使得TFT LCD廠商對於LCD TV發展前景抱持極度的樂觀,並開始積極布局7代、8代及8.5代的生產線,將TV產品下一世代尺寸瞄準40吋以上,甚至50吋以上的大畫面以求更高的獲利。夏普(Sharp)更在8代線開始量產後,宣布繼續開始建設10代線,將TV面板經濟切割尺寸推升到60吋及70吋的更高鋒。

40吋以上的LCD TV   受客廳大小限制

但與廠商原本的樂觀預估不同的是,40吋以上的LCD TV市場並未如預想般成長,反而市場繼續集中在32吋機種。其實這裡潛藏的陷阱是除美國市場之外,其他地區不見得能快速接受40吋以上的TV。美國家庭由於住居環境一般比較寬廣,可輕鬆容納40吋甚至50吋級的TV,消費者也不易發生因小空間放大TV而造成的壓迫感。

但其他地區特別是亞洲市場,由於住居環境一般比較狹窄,且視聽距離較短,如要購買40吋以上的TV,消費者可能就有太佔空間或有壓迫感的疑慮。加上原有的裝潢如電視櫃等,多是為原有CRT TV量身打造,改放32吋LCD TV可能就是極限,以上原因導致亞洲市場的換機需求,還多集中在32吋機種。

而與DRAM相同,新世代生產線的出現將可為產量帶來相當大的增加幅度,以8代線為例,可經濟切割46吋及52吋面板,但亦可切割32吋面板。以夏普的8代線為例,一片玻璃基板可切割出18片32吋,是6代線切割數的2.25倍,巧合的是,這與12吋晶圓面積為8吋晶圓2.25倍的倍率相同。

供給過剩早見端倪 但真相總是讓人難以接受

其實早在2007年下半,當筆者發現夏普(Sharp)的8代線開始切割32吋面板時,便開始擔憂40吋以上市場成長未如預期的影響,並預警隨著各廠商8代線的陸續加入量產後,因40吋以上面板接不到訂單,有相當大產能可能轉為生產32吋,造成TFT LCD整體供給過剩。

特別是在美國市場發生金融海嘯後,TV市場快速萎縮,造成40吋以上產品銷售不振,使得各廠8代線產能轉為生產32吋的比例大增,同時導致原本用來生產32吋的6代線開始轉為生產監視器用面板,這又迫使5代線從生產監視器面板轉為生產NB及中小尺寸面板,這些影響都有一共同特徵,就是單一玻璃基板切割片數會大幅增加,但市場的成長速度遠不如此一增加幅度,因此造成連鎖反應,導致TFT LCD產業全體的供給過剩。

但當時由於北京奧運舉辦效果,LCD TV銷售持續維持一高檔,使得TFT LCD廠商失去警覺心,看好LCD TV需求將持續成長而繼續投資擴充新產能。不料景氣反轉來得快又猛,奧運後LCD TV買氣瞬間降溫,也造成台灣TFT LCD廠商面臨空前的危機。

目前TFT LCD供給過剩的原因,一可由LCD生產線開始進步到6代線以後,玻璃基板面積大幅增加開始觀察。二是40吋以上TV市場的需求不如預期。但TFT LCD跟DRAM生產線的投資額都相當高昂,1座12吋晶圓廠或6代線以後的TFT LCD廠投資額都動輒數10億美元,就如同體格龐大的恐龍,在平常可發揮極大的威力,但面對衝擊時,卻也因投資額過於龐大,而不堪一擊。TFT LCD比較好的是產品應用面較DRAM為廣,但目前發展集中在TV市場,難以繼續發展第4波需求亦為瓶頸。

台灣現在TFT LCD跟DRAM產業都面臨能否度過景氣寒冬的問題,而政府也開始計劃如何進行紓困,但更重要的應該是趁此一時機重新思考這兩大產業的結構性問題,並擬定一整體性的產業策略以提升產業競爭力,而並非僅僅借錢撥款紓困。否則過得了現在,雖然春天還是會來臨,但並不保證未來歷史不會重演。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融海嘯全球肆虐,各國無一倖免。景氣走衰,低迷氛圍瀰漫科技業,裁員、停工消息頻出,而向來不輕易動裁員大刀的日廠亦頂不住此次的寒風,逼著亦得使出裁員、停工等措施,修生養息等候下一個黎明到來。其中,東芝(Toshiba)、Sony等日本重量級科技大廠此次亦受創頗深。以Sony為例,在此波金融風暴的裁員比率雖不到1成,然因家大業大,人數亦達8,000人之多,影響層面不小。體質不錯的日廠是如此,體質差的日廠更難以為繼。
較早傳出裁員訊息的佳能(Canon)、東芝計劃裁減位於九州廠房的派遣員工,人數約達1,600名。其中,受數位相機(DSC)市況轉弱影響的佳能,計劃裁掉DSC生產子公司的大分廠1,000多名派遣員工以及生產印表機耗材的80名派遣員工。
此外,東芝亦擬於2009年3月底之前,裁掉生產液晶電視(LCD TV)用晶片的大分廠、北九州廠派遣員工,人數約480名;另外,夏普(Sharp)亦計劃在2008年內裁撤300名正職員工;三洋電機(Sanyo Electric)亦擬裁100名派遣員工。
另一方面,由於市場買氣不振,東芝尚打算在2008年底停止三重縣、大分縣廠房生產線的運作,為7年來首見,預計停工的時間將由 2008年12月27日至2009年的1月4日。
一般而言,半導體廠的製程為連續性製程,因此除定期維護外,都是24小時運作不停歇,尤其歲末年初、暑假等期間向來又是需求最暢旺的時刻,廠商通常不會選在此刻停止生產線運作。然而2008年的市場環境實在太差,市場需求嬴弱,日本半導體廠亦凍未條,紛紛傳出要在歲末年初停工的訊息。
以東芝為例,雖不至於全面停工,但可確定的是部分生產線恐將停工,其中甚至包含NAND Flash生產線。除東芝外,瑞薩科技(Renesas Technology)亦考慮延長歲修時間,由原先的8~10天,增長至11~15天。NEC電子亦然,考慮將歲修時間由往年的8~9天增加為12~13 天。唯一例外的是生產Wii用的晶片生產線,將和2007年一樣,僅在元旦停工1天。相對於此,爾必達(Elpida)在元旦假期,DRAM廠生產線雖仍照常運作,但因DRAM現貨價低迷,到頭來恐怕亦是瞎忙一場。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個人觀點:

以一個消費者,或者應該以一個超級大宅男來看,我要的Mini Note需要的是10"左右, 內建3.5G網卡!這樣才能夠輕巧的帶出門,並且達到到處上網,也就是沒有上網心情就不好的拉!

 

  1. Netbook的出現,實際上就是把過去20年電腦產業不斷追求極致效能思維,一下子變得簡單、簡化、還有低廉,消費者會掏錢購買哪1家品牌,產品力不再是唯一的考量點,Netbook市場更重視品牌商如何以行銷手法塑造產品的價值,研發能力不再受用,轉而應該花更多精神思考行銷。
  2. 仔細回想包含華碩Eee PC、宏碁Aspire One、惠普Mini-note、微星Wind NB等多家Netbook品牌產品,哪1家的效能規格最強?
  3. Netbook 產品價格低廉,尤其規格在微軟(Microsoft)及英特爾(Intel)限制下,眾家Netbook品牌商產品一字排開,皆是1GB記憶體、 160GB以下硬碟、還有相同1顆低功耗處理器Atom平台,齊頭式的平等基準下,在產品力能著墨的空間變小,以往重視的效能、高規格及功能已經通通不是重點。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Google所主導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成立1 年之後,首度新增會員廠家,包括華碩、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Garmin及華為等終端設備廠商正式入列。據業者透露,包括索尼愛立信及Garmin均很有可能與台廠合作開發Android手機,將為台廠帶來更多商機,至於宏達電則因行動營運商客戶持續增加,2009年Android手機出貨將有數倍成長。

開放手機聯盟於 2007年11月成立時有33家創始會員,近期再度宣布增加14家會員廠家,其中,包括ARM、Atheros等晶片業者,華碩、Garmin、華為、索尼愛立信及東芝(Toshiba)等終端設備廠商、以及Softbank Mobile、Vodafone等電信營運商,使得Android產業鏈陣容更為壯大,會員數增至47家。開放手機聯盟表示,新會員將投入可相容 Android設備,或貢獻重要原始碼及推出相關產品及服務,此將加速Android設備普及。
在此次加入聯盟的5家手機廠中,包括索尼愛立信、Garmin、華為與東芝都與台系手機廠有合作關係,未來釋出Android手機訂單機會大,包括宏達電與華碩等在Android手機起步較快的台廠,都可望爭取到相關商機。
台手機廠表示,過去一直力挺Symbian平台的索尼愛立信,出乎意料地加入開放手機聯盟,未來不排除循其投入微軟(Microsoft)Windows Mobile手機戰局模式,先與宏達電合作;由於索尼愛立信本身研發資源有限,其繼首款Windows Mobile手機XPERIA X1之後再與宏達電合作Android手機機會不小,但華碩也可能成為黑馬。
至於其他廠商方面,Garmin已與華碩合作開發首款手機 Nuvifone,預計2009年上半問世,雙方再度攜手呼聲也不小,但因雙方合作過程中曾出現產品延遲上市狀況,是否影響合作關係值得觀察。華為雖與台手機廠有代工關係,但委由大陸手機設計公司研發機會較大;東芝則可能自行操刀。
除手機代工商機外,包括Softbank與 Vodafone均已加入開放手機聯盟,至今已有9家行動營運商名列其中,幾乎都與宏達電有合作關係,一旦其他營運商繼T-Mobile之後導入 Android手機,宏達電2009年出貨量可望比2008年100萬支有數倍成長,將是受惠最大的台廠。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反2008年第3季逆勢創造歷史出貨量新高,台灣TFT LCD面板廠公布11月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月衰退幅度幾乎均達30%以上。由於淡季到來,終端產品市場需求不如預期,原先在大尺寸面板較嚴重的面板產業不景氣終於延燒到中小尺寸面板市場。不過,由於中小尺寸面板市場較大尺寸面板市場具備幾項優勢,台灣中小尺寸面板產業能否提前復甦,就看面板廠可否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在大環境不佳下找尋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2007年中小尺寸面板供不應求現象 係因日韓舊線未積極與台競爭
中小尺寸LCD面板市場在2007年第3~4季曾有過榮景。需求方面,和大尺寸TFT LCD迅速取代CRT一樣,由TFT LCD取代STN LCD的技術替代效應主導了中小尺寸面板發展;而在供給方面,由於台廠加速以3.5~4.5代產線轉產小尺寸面板,甚至以5代廠大量生產中尺寸面板,大幅降低中小尺寸面板生產成本,使台廠更有能力拓展市佔率。2007年第3季甚至發生產能爆滿,供不應求,導致第3季訂單需遞延至第4季方能出貨的現象。
不過,與其說這是因為整體市場供不應求,不如說是因日韓面板廠考慮以手中2代及2.5代舊線生產中小尺寸面板較不符經濟效益,並未積極提升產能利用率,以爭取增加的面板訂單所致。如前所述,台廠利用4.5代廠生產小尺寸面板,以5代廠生產中尺寸面板,每片4.5代玻璃基板動輒可生產200~300片手機用面板;每片5代玻璃基板亦可生產50~90片中尺寸面板,生產片數較3.5代線高出2~3倍;而在日、韓等較早開發TFT LCD產業的國家,卻仍有大量2代等級舊產線。在量產競爭力不如台廠狀況下,日韓廠商選擇放棄與台廠惡性競爭,而將這些舊線特別化,如用以生產特殊利基產品、或提供本身集團內部所需,即使產能利用率不高,仍能獲利。因此,當手機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用TFT LCD(尤其低階機種)需求遽增時,訂單幾乎向台廠集中,整體而言自然顯現中小尺寸TFT LCD供不應求狀況。當時,不僅部分台廠甚至大陸廠商見未來中小尺寸TFT LCD新需求仍可期,積極提升產能,或購買他廠已完成折舊攤銷的舊線,甚至有大陸廠商投資興建全新4.5代廠,以供應預期中將持續暢旺的2008年市場,事實卻是2008年突然洶湧而來的金融海嘯,面板廠若不能找尋新興獲利來源,恐將成為過度投資。
小尺寸面板廠折舊攤銷壓力較低 大環境不佳下應專注技術研發
目前由於國際經濟大環境表現不佳,首當其衝就是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下滑。2007年紅透半邊天的數位相框,由於實用性較低,自然成為消費者削減開支的頭號目標。至於手機方面,雖技術替代效應持續發酵,STN LCD遭淘汰的速度甚至高於預期,且由於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提升,具高生產效率的台廠較易爭取國際大廠訂單,使2008年第3季台廠逆勢創造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新高。不過由於第4季淡季效應,加上經濟大環境不佳使終端廠商不敢如往年般趁淡季提前預備庫存,使得面板需求量衰退幅度更甚往年同期。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觀點: 什麼時候Apple 曾將把許多夕陽技術或是產品,翻轉成為最具商機的產品!之前真的有聽說過台灣媒體總是捧Wintel的場,文章中也將MID搞入這個文章內! 重點應該是Apple 總是能夠將一些技術,進行統合!並且導入新的人機介面!在Iphone之前,誰有聽過多點觸控這件事情?

在iTune 出來前,也是一堆人看衰他,總覺得沒有這種獲利模式

在Zune 或是其他產品推出時,也是台灣媒體老是封為Ipod Killer! So far, 我不知道有誰麼人機介面,可以打敗Ipod, 但是音質確實不好就是了!也不可諱言的是, 在Apple品牌加持下,很多Apple 死士們總是會掏出現金來買的

以下是內文

 

蘋果(Apple)曾經把許多夕陽技術或產品,翻轉為全球最具商機的產品,MP3播放器的iPod、還有改變小尺寸手機螢幕思維的iPhone,在配合軟體介面的成功基礎上,別人做不到和不敢嘗試的東西,蘋果都有實力把它做活。而蘋果應用觸控面板技術的下一步,有人說要做Netbook,但更多人看好放大版的iPhone!

就觸控面板技術應用,蘋果已經玩上癮,傳台廠液晶顯示、導電玻璃廠商如勝華科技等業者,已經參與研究開發,不過蘋果龜毛的要求,讓配合的廠商一修再改,一塊玻璃觸控面板來回研發了近1整年,蘋果iPhone的下一步,可能作出7吋以上的超大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再結合工藝精品設計及原有的iTunes軟體介面平台,試著想想,如果蘋果iPhone變成7吋大小的MID,有沒有可能改變市場對現有 MID觀感的改變。

蘋果在桌上型電腦(DT)市場近年主軸導向All In One 的iMac系列,筆記型電腦(NB)市場光是13.3吋、15.4吋規格面板的MacBook、MacBook Air等,就能在2008年將出貨量拱上700萬~800萬台,而MP3市場有iPod、iPod nano大賣,2007年開始切進智慧型手機推出iPhone,也引爆全球電信市場熱潮。

蘋果善於把過去原本就有的舊概念轉成新創意,加上能讓硬體串成一線的iTunes軟體界面,蘋果進軍Netbook及MID市場的可能性都很高。不過,蘋果推出任何一項產品,都是基於消費需求面,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獨特訴求,例如當初iPhone在推出前,被市場猜測是手機加上聽音樂,但最後卻是創造更多使用新體驗,包含開放式軟體開發界面,讓全球軟體天才共同創造應用平台的無限可能。而蘋果推出新產品十分謹慎,也絕對有他獨特的賣點,這個賣點可以跟既有競爭者或自家產品有所區隔。

蘋果在10多年前發展牛頓系列PDA遭遇滑鐵盧,但當時蘋果iTunes界面及商業模式還沒出現,現在更有了iPhone多點觸控及隨處隨地無線上網的技術支援,若再延伸推出7吋以上的MID產品,蘋果計劃多年跨足於GPS、影音、以及遊戲市場的版圖,可以說將跨一大步。

市場仍傳言蘋果推出小尺寸多點觸控Netbook產品的可能性極高,但英特爾(Intel)力推多年卻仍舊被市場看衰的MID市場,一旦能拉攏蘋果來打開市場局面,蘋果不僅不需要與華碩、宏碁、惠普、戴爾等硬搶同樣1顆Atom處理器,英特爾給予的支援也肯定不小。只是更多資料顯示蘋果打算自行研發獨立架構,以減低功耗及限制,顯示蘋果對英特爾Netbook或MID架構存在不小的意見。

現在超過7吋的電容式玻璃觸控面板,已經確定是蘋果積極搶進的技術領域,蘋果iPhone的下一步,把數位相框、行動影音娛樂、電子隨身記事本、照相機、Google Map、車用導航、電子琴、語文翻譯、股票機等等結合以創造新體驗,實現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近了。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觀點: 內文中的,希望真的可以藉由入股爾必達獲得關鍵技術了!但是看到裡面,希望不要將茂德的負債帶進來,就很反感。你也借了不少錢! 總不能叫政府把所有的都吞下去吧!但是真的要利用這個不景氣,好好將自主技術掌握在手中,危機也是轉機

以下為本文

 

台灣DRAM產業危機隨著茂德向政府申請紓困後,正式進入攤牌階段,力晶和華亞科亦希望同霑雨露。由於近期傳出力晶計劃以瑞晶作平台,邀請政府投資入股,且茂德和力晶三廠都將併入瑞晶,未來DRAM生產製造以瑞晶為主,力晶將轉型成晶圓代工角色,另外,更傳出台灣政府為進一步取得DRAM技術,將金援入股爾必達(Elpida)。不過,華亞科方面亦傳出有意以「新平台」之姿,說服政府入股投資,屆時各DRAM陣營發展將更明朗化。
力晶董事長黃崇仁表示,台灣DRAM產業問題就是每1家規模都太大,負債也太多,未來要走向整併方向,一定要有1個體質較輕盈的平台作架構,將各家DRAM廠納入此平台。他也坦承,的確向政府提出投資瑞晶計畫,主要考量是瑞晶的體質和營運都比力晶強健,因此,以瑞晶名義邀請政府來投資,會是比較適合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政府傾向金援的對象是瑞晶和爾必達,其中,力晶三廠和茂德都將併入瑞晶,而金援入股爾必達的目的,是為取得DRAM核心技術,為台灣未來DRAM產業發展鋪路,打造台灣成為全球最大DRAM中心。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