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把這篇文章轉上網路上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Intel 他在1994年的一個瑕疵,轉換成為公司內的一個檢討案例,為了不讓一個處理器的瑕疵再次發生,一定要經過充分的測試才能上市,這跟台灣廠商,先求有再求好的經營精神各有千秋,台灣的企業一直再掙扎求生, 或許一直想要求生,所以先求有,當公司大了! 另外就是Andy Grove所說的,「壞公司總不堪危機一擊,好公司則能安然度過險境,偉大的公司更能夠化危機為轉機。」類似的話我也在Good to Great 中有看到, 這一波寒冬,也是能夠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偉大的公司,可以存活下來了

英特爾(Intel)新款微處理器Core i7(產品代號Nehalem)17日上市,紐約時報(NYT)特地尋訪Core i7幕後的靈魂人物,產品測試部門副總裁John Barton,他坦承雖經歷數月來不眠不休的實驗室測試,仍擔憂Core i7在上市前最後一刻出現致命的技術瑕疵。

Barton的擔憂不是沒有根據,即便在處理器晶片中只發生一點點設計錯誤,也能導致英特爾損失10億美元以上。完美性格使然,連日以來Barton晚上甚至難以安眠。

目前Core i7已收到多分技術評論,但對Barton來說,要預知Core i7在數以千計電腦上的功能運作情況,等於是不可能的任務。

先進微處理器的設計、測試過程,可說是人類研發創新領域中最複雜的工程之一,為了盡可能確保處理器完美無瑕,英特爾不惜每年斥資5億美元,在產品上市前1年便送至全球各實驗室再三測試。

英特爾的謹慎其來有自,1994年其Pentium處理器的浮點運算單元(Floating Point Calculation Unit)發生1個小瑕疵,讓該公司尷尬地以回收產品收場,也促使英特爾決心扭轉以往不重視測試要求的企業文化。

回顧2007年,英特爾對手超微(AMD)的巴塞隆納(Barcelona)處理器出現一連串的Bug,結果同樣難堪,不止對超微聲譽是一大打擊,所造成的營收漏洞至今難以補救。

如果Core i7銷路戰打得漂亮,也同時能為英特爾前執行長Andy Grove扳回一城。Pentium出錯的期間,正是Grove領導英特爾之時,當時消費者對英特爾品牌形象大減,此事還一度傳為網路笑談,英特爾只好緊急發布道歉啟事,為了回收產品更斥資4.2億美元。不過,這場意外並未擊倒Grove,他決定來個斧底抽薪,徹底改革英特爾設計處理器的方法,務必讓產品在測試前完全沒有瑕疵。

自此之後,Grove有句名言被奉為圭臬,「壞公司總不堪危機一擊,好公司則能安然度過險境,偉大的公司更能夠化危機為轉機。」這句話同樣是Barton和測試團隊的最高指導原則。目前整體科技業面臨嚴重的景氣低迷,新產品成功上市的壓力更是沈重,英特爾執行長Paul Otellini在10月表示,客戶對該公司未來資本支出的反應不一。在英特爾11月12日宣布大砍第4季營收預估10億美元後,引起科技業一陣恐慌,英特爾股價14日下挫7.7%,以13.32美元收盤,創下6年新低點。

Core i7其實採用了上一代處理器的設計,並加入更多功能,複雜度自然提高,元件間互動的不可預知性大增,換言之,事情已升高為系統複雜度,以往不同狀況發生的單一問題,現在已演變為相互依存,牽一髮而動全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