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禧手中有股票的投資人。新年股市開紅盤,讓市場的元氣持續小幅回升,投資信心略為恢復。在諸多的悲觀預期下,2009年初股市的表現,讓人開始有一絲樂觀期待。然而,樂觀期待中,最好還是要保持警覺,隨時做好因應措施。

關心經濟情勢發展的人,新1年的開始,會重視年度經濟成長預測,做為該年的投資與營運規畫的依據。不過,2008年的全球經濟狀況變化實在太快也太劇烈,景氣由通膨驟然降到通縮,不但過去罕見,也為新1年的預測增添無比的難度。

過去1季經濟失速表現,讓很多企業家感到憂心,鴻海郭老板的景氣會差3倍,長榮集團大老張榮發的到2012年才會好的談話,或許讓人吃驚;外國研究機構與台灣朝野,對台灣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為-2~2%,二者之間差4個百分點,也是歷來少見。企業家依其長期經營的智慧做出的結論,當然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政府與民間的預測也其一定的嚴謹度。究竟何者為真?台積電老董張忠謀的話可能較中肯:「沒有人知道。」

這一次景氣低迷之所以特別嚴重,原因無它,是金融面出了問題,且與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有關係。經濟學家研究,當2者同時出問題時,對未來的經濟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蕭條的原由

蕭條在文字上的敘述是:1、消費者不願意消費,寧願保有現金以備度過寒多,或存在銀行的短期存款帳戶,此舉使得構成經濟成長因子之一的民間消費,從成長轉為衰退。像美國的經濟成長率中,民間消費佔70%,比重相當大。

2、房地產價格崩潰後,銀行因貸款不易回收,導致資產負債表品質惡化(包括對房地產與營建的貸放,以及股票債券等資產的價值減損,要打掉不少不良資產,但負債卻要設法償還),這會影響其可貸資金,因為可承擔的倒閉風險空間變得很小,銀行不僅不願貸款給企業,連同業間也非常不願意借貸,這種情況被稱做是「債務型通貨緊縮」。

3、企業得不到貸款做為營運的週轉(更無力進行資本財投資),訂單又明顯減少,縮小營運規模,如減產、裁員、停工與倒閉,便依次成為一次比一次困難的選項。而企業的上述動作,會使得民間消費與更為低迷,再回過頭來影響經濟與投資。

此時,中央銀行即使將利率引導到零或接近於零,也無法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
這種結果,即所謂的「流動性陷阱」,便成為經濟發展中的惡性循環,此時將是央行最難面對的情境。
從以上的敘述,再衡諸目前美國與台灣或許多國家的情況,讀者覺得有多少類似的地方?這些現象,正是很多著名經濟學家研究1929年大蕭條年代的主要特徵。

應不至重蹈覆轍

這樣的敘述,會嚇倒許多人,我們不就是進入大蕭條時期了嗎?的確有這樣的可能。但是情況可能不會像80年前那樣糟,原因與救贖來自歷史的教訓,與人類對過去努力研究及尋找對策的方法,開始派上用場。

美國、歐洲及幾乎全球各國的央行,去年1年所做的努力,不管是搶救銀行,或對企業紓困,或降利率,或對存款安全做宣示,都是一波波地在進行。基本原因就是要避免全球經濟落入大簫條的煉獄中。

現在問題來了。各國政府所做的努力,究竟夠不夠阻止或減緩經濟下墮的速度,改為低空盤旋?或是能否扭轉下墮趨勢,再次點燃引擎,重新提升高度?由於經濟表現需要統計,而統計需要時間,數字與跡象未顯示前,都還不清楚。還有1個問題會隨之而來,便是是否有可能各國央行會矯枉過正,一旦經濟開始好轉,難保通縮又很快變成通膨,一如2001年,葛林斯潘為了拯救科技泡沫,反而為後來的房地產泡沫提供溫床?當然,為救當前之火,誰也可能無暇考慮未來水災是否會發生。

當前,全球都在看一項重要指標:美國與歐洲的房市何時會止跌回穩。為何?因為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也是民間財富的最大宗。房價不止跌,民眾的財富不會回升,財富不回升,消費就不會旺,那麼工商產品的去化也就不順,企業的投資意願也就不高。

世界既平也不平

2005 年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在很多方面說得通,而且引發投資金磚4國(BRICs)的熱潮,現在看起來,它講的是供給面(生產與製造)經濟。但從需求面來講,比重還是向美國與歐洲兩者傾斜。兩者沒有站穩前,全球的產出找不到可以完全消化的出口。當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財富與購買力差距,還未縮小到一定的程度時,全球貿易與經濟還是不平的。

但有1個與經濟和貿易不相上下,甚至更重要的項目,卻早已是平的,那就是與金錢有關的金融投資。2008年給我們帶來的最大震撼,除了次級房貸與金融危機,還有商品行情的戲劇性變化(原油價格祗是其中之一)。不管是那種商品,其實都是金錢與其流向在作祟,而錢的流動一直都和信心與信用有關。信心是本尊,信用則是影子。

信心難測 信用亦步亦趨

若是錢對某項商品或活動有信心時,就會逐漸集中,反之,就會逃離這些標的。短期的集中現象叫投機,長期的現象叫泡沫,長期投資則是信心堅定與信心絕望的二極反應,其報酬也是最大化或最小化。而信用隨信心徒增,大量與不當地投入特定對象,更擴大了這些標的物行情的震盪幅度。

金融危機可以壓制若干信用遭到濫用的行逕,信心則是相當難以預測的。樂觀時更樂觀;悲觀時更悲觀。2008年分析師對原油價格的預測,可以從200美元,調整到20美元,這種結果,一方面顯現信心的難以捉摸,另一方面也說明預測的本質有多大的風險。

筆者不是否定朝野在預測經濟成長上的努力,而是在說明預測的問題與本質,經常不在其使用的預測模型,而在人類心理或情緒與行為層面與變化有多麼的微妙與複雜,加之其與經濟情勢間的互動,構成眾多的可能性。分析師或經濟預測基於其本職,有必要提出數據;至於要依其數據做決策參考,或是依其數據做行動的,不是分析師,而是決策者或行動者。

新年開紅盤是個好兆頭,但大家都預期第1季經濟情勢不會好到那裡去,甚至可能比2008年第4季更槽。我們是否應該樂觀,或是悲觀?其實都不必要。既然沒有人真的看的準,那麼採取實務觀點還是比較保險。簡單地說,如果讀者學過情境分析,那麼就依據情境分析做決策;如果不知道也沒關係,把50%壓在現在的水準上(持平),準備25%做加碼(看好未來,因為認定現在已經是最壞的情況了);另外25%以備有更壞的情況出現之需。 (本文言論不代表電子時報立場)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壞力強大的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付出慘痛代價,也打亂了企業的經營腳步,目前還挺得住的企業,接下來要思考的方向是,該如何度過長期不景氣,花旗集團(Citigroup)在11月底宣大規模裁員,對過去10年過度擴張的金融業而言,這似乎是最有迫切性的策略。

9月中旬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宣布破產,這家外表穩若泰山的投資銀行倒地不起,令人驚覺,或許多數華爾街大型金融業者是外強中乾,中看不中用。果不其然,除了美林 (Merrill Lynch)在同一時間把自己賣給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之外,僅存的2家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連忙轉型成控股銀行,以與聯準會(Fed)的資金接軌,同時可吸收存款。

始作俑者的華爾街投資銀行走入歷史,災難卻還沒完沒了,花旗集團在11月17日宣布將裁員5萬多人,隨後引爆股價連日重挫,短短在1週內暴跌6成,最低跌破 4美元,變賣資產、破產的傳言滿天飛,眼看花旗集團就要淹沒在金融海嘯當中,所幸最後在美國政府決定才結束慘跌的惡夢。

投資人對花旗集團大幅裁員,似乎做了負面的解讀。然而,回顧美國金融業過去近10年來的歷史,會發現業者過去本著「數大便是美」的信念過度擴張,造成現在被龐大壞資產拖垮的局面,若能趁著這個機會,讓自己過度臃腫的事業,恢復輕盈的體態,或許不失為是一個度過不景氣難關的可行之道。

銀行業進行瘦身   縮編人事成為必要手段

以花旗集團為例,1998年當時的執行長Sandy Weill主導該行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併,在他擘劃的藍圖中,花旗將是1個金融服務帝國,在全球提供存款、股票經紀、投資銀行和商業放款等服務。這個策略確實造就花旗一度是全球資產最大銀行,但是在Weill卸下執行長任務5年後的今天,花旗卻也被龐大的資產減計和壞帳給拖垮!

截至2008年第3季為止,花旗已連續4季虧損,整個集團已經是搖搖欲墜,遑論要養得起數量龐大的員工。Weill在率領花旗大肆購併後,股價一度飛漲,曾經站上50美元,但在2007年春天開始走下坡,與該行營運狀況不謀而合,分析師認為,或許花旗現在最好的策略,便是走回Weill上任前的老路。

花旗是1個最佳的寫照,在花旗之後,同樣在這次金融海嘯當中受傷慘重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計劃裁員11%的員工,私募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打算縮減10%的人力,英國匯豐(HSBC)總部將解聘500人,而摩根大通 (JPMorgan)也在更早之前,就決定裁員10%。

裁員潮在11月更佳白熱化,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資料顯示,金融業在11月共裁員9.1356萬人,是這個產業有史以來裁員人數第2多的月分,僅次於2001年9月的9.6333萬人。其中,花旗集團11月底解聘約5萬人佔其中的大部分。2008年迄12月為止,金融業共裁員22.0506萬人,比2007年同期的14.7395萬人增加近50%。
事實上,在2007年金融業已經感受到情況不妙,開始計劃大規模瘦身,據勞工市場研究機構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資料,2007年裁員人數達15.5103萬人,是2006年5.0327萬人的3倍。可預見,縮編、裁員將是現階段金融業求生必要的手段。


花旗集團過去10年來過度擴張,趁著這次機會除去過度臃腫的事業和人事負擔。彭博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Apple)執行長Steve Jobs決定不出席2009年1月的Macworld大展,對死忠的蘋果迷和分析師而言,無疑是1顆震撼彈,這也象徵著1個時代結束了。
科技業那些雄心遠大的執行長都到哪裏去了?Jobs日前宣布不在Macworld大展發表專題演說,更早之前,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曾表示,不在2008年的CES大展上發表演講,蓋茲並於同年退休。在這些帶有明星光環的科技大廠高層管理人員紛紛宣布隱退後,科技業已經沒有多少人具備吸引廣大群眾的特質。
這個結果是可以預期的,過去發明電腦、將網路商業化,或是將公司擴展到業界數一數二等級的科技先驅,都已經垂垂老矣。大家是否還記得,過去蓋茲經常提到他的全球主導計畫,以及昇陽(Sun Microsystems)的共同創辦人Scott McNealy公開挑戰蓋茲和微軟的情景,還有率領英特爾(Intel)邁進行動和無線電腦時代的前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
如今,這3位科技領導者都已退居幕後,他們關注的議題有可能是教育政策,而不是接下來科技產業必須研發的電子產品或服務,和他們處於同1個時期的甲骨文(Oracle)執行長Larry Ellison,近來也已非常低調。
目前科技產業的執行長都是新1代的領袖,他們與創辦人的氣質並不相同,而是選擇像英特爾的Paul Otellini、微軟的Steve Ballmer、惠普(HP)的Mark Hurd,和IBM的Sam Palmisano那樣的管理和銷售人才,來監督治理公司。上述人才是管理專才,並不是技術想像家,他們或許在商業界聲名遠播,但對於技術卻不精通。
以企業成長的觀點來看,或許企業對新舊2代執行長有不同的要求,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時代已經不同,然而不管是構思傑出想法、激發員工或是鼓舞投資人,都需要1整套的專業技能,這與管理數千名員工、滿足客戶需求,和安撫華爾街分析師等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很難找到1位同時具備上述各種特質的人才。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IT產業領域,廠商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需應付層出不窮的競爭者與競爭手段。而在激烈競爭下,往往會落得利潤下滑的窘境。故如何做出與競爭對手差異化的產品,以此創造市場商機,乃許多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欲解決的議題。
當中,透過軟體與服務這種「軟性」手法,為硬體產品加值、甚至創造整合性競爭優勢,乃是許多廠商夢寐以求的目標境界。然全天下沒有一間廠商可包山包海提供所有服務,故往往需要與外部廠商建立正向的合作關係,加上外部廠商往往不只一家,且非供應鏈般的單純順序關係,此種複雜的現象態勢,一般均以「生態」(Ecosystem)稱呼之。
生態的運作極為複雜,操作難度非常高。當中必須面對與解決的議題如:制定與落實啟動正向循環的關鍵點、定位自身與合作夥伴的角色與互動關係、決定利益分配的遊戲規則、有效率且跨組織的繁瑣執行細節、具備自我檢視與容錯緩衝之機制以及建立例外管理的解決能力等,故雖是眾人夢寐以求,但卻鮮少有廠商可到達此境界。
蘋果成功建立iPhone生態
當中,蘋果的iPhone可說是其中1個成功建立生態的案例。iPhone的生態體系綜觀來看,包括:蘋果、電信營運商、App Store開發者、App Store討論社群與配件供應商這5個角色。嚴格來說,除電信營運商外,此生態也適用於iPod touch,而為求表達簡潔,故以下除非特別需要,否則均統稱為iPhone。
在分析生態體系前,必須先確認生態建立的因果關係,方能撥雲見日,在紛亂現象背後,掌握關鍵點。以上述iPhone生態體系而言,最關鍵的當屬蘋果、電信營運商與App Store開發者這3個角色。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問起那接著2009年的TFT LCD景氣,是否會如目前多家法人的預估一般,在2009年下半開始回復?在這裡要強調是個人的觀點,也是許久之前就提出的看法,現在再重新整理出來,雖然真相難以接受,但憑良心說對台廠來說TFT LCD景氣要在2009年復甦,機會著實不大。

壓迫台灣TFT LCD景氣回春的因素,雖然有相當多的可能,但筆者認為關鍵的重要因素有下列3項。

日韓TV面板賣相比台灣的好上不少

首先,日韓TV面板賣相比台灣的好上不少,目前觀察全球TV用TFT LCD主要生產廠商,包括日本的夏普(Sharp)、南韓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G LCD及台灣的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在這一波景氣風暴中,雖然或多或少都有受到衝擊,但在台灣TFT LCD廠商紛紛降低產能利用率以減少成本支出的狀況下,目前友達的產能利用率已低於6成,奇美電子更減少到5成左右。但與不斷降低產能利用率的台廠相比,日本及南韓方面,TV用LCD反而沒有如此大的減產幅度,估計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大約還是維持在9成以上。

日本方面其實只有夏普有外賣TV用LCD的餘裕,IPS Alpha目前只有6代線,但其有限的產能連供應大股東日立(Hitachi)及Panasonic都無法滿足,更不用說外賣。夏普方面,由於先後與東芝及Sony結盟,因此除供應自家品牌TV需求之外,多餘的產能可轉為供應結盟夥伴之用。

話說回來,沒有大尺寸LCD產能的東芝姑且不談,為何已與三星電子合資成立S-LCD生產大尺寸TV用LCD面板的Sony,還要再與夏普合作,購買LCD面板及合資興建10代線?

其實這與日本國內市場的偏好有相當大的關聯,基本上日本消費者長久以來有國貨才是好貨,也就是偏好日本本國產品的習性。在LCD TV銷售上,夏普「龜山製造」打下的日本製優勢,硬是要比Sony的南韓產「Sony LCD」好賣上太多。至於在日本市場上,根本看不到三星電子和LG電子的TV產品,也代表了即使能在全球市場呼風喚雨,但在日本市場上一樣乏人問津的事實。

因此,不論是哪家日本TV大廠,要在日本國內賣TV,最好從裡到外都要是日本製。PDP由於日本國內產能充裕,基本上不會有供應不足的問題。相對的,需求量較大的大尺寸TFT LCD,目前除IPS Alpha的6代線之外,其餘就只剩下夏普的6代及8代線可以供應。在日本產TV用LCD面板粥少僧多的情形下,夏普自然不會有減產的壓力。

南韓方面,由於此波金融風暴造成韓元對美元大幅貶值超過3成,因此在外銷出口方面相對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而南韓TFT LCD產業上下游一貫生產發展已久,基本上關鍵零組件已經有極高比例國產化,不需花費外匯向海外進口。因此在同樣材料成本之下,南韓LCD面板的外銷競爭力大增,這是相當簡單易懂的關係。

而在新台幣對美元貶值幅度相對有限的狀況下,台灣TFT LCD廠商不論如何降低生產成本都很難彌補匯差造成的價格劣勢。在此種狀況下,海外TV大廠自然會偏向採購南韓生產的TV用LCD面板。因此這半年來台灣LCD廠商苦哈哈的連續減產,但南韓LCD雙雄的大尺寸LCD生產線產能仍是繼續維持在高點水位。

美國市場不回神 大尺寸TV市場也不易恢復

第2點是大尺寸LCD TV的需求不振,筆者之前曾經提起過除美國之外,全球其他地區的40吋以上LCD TV需求並未明顯成長,這與居住環境的大小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在被視為經濟復甦最快的亞洲地區,LCD TV接受度最高的都市地區居民,一般居住環境都相對狹窄許多,因此在購買LCD TV時的尺寸選擇,還是以較不佔空間的32吋為主,此一趨勢並並不令人意外。

在客廳或起居間上看數10坪面積的美國市場,以往40吋甚至50吋級以上的大尺寸內投影電視佔有相當大的市佔率,在LCD TV大尺寸化及價格降低後,轉由PDP TV及LCD TV分食此一市場。LCD TV在尺寸逐漸朝40吋以上發展時,美國即為首要銷售重點,也是最大市場,但金融風暴下美國受傷也最重,造成消費嚴重萎縮。大尺寸LCD TV由於價格高又是非生活必需品,自然是消費者購買清單上的首號除名候補,因此銷售成績大幅減少,這也是導致本波TFT LCD景氣快速下滑的重要因素。

美國市場不振既然是造成TFT LCD景氣快速下滑的主因,那2009年美國市場回春與否便是大尺寸LCD需求是否能回復的關鍵。但就目前的狀況觀察,2009年的景氣回復的可能性著實不高。

2009年大尺寸FPD產能新增不少 市場是否能消化不得而知

第3點便是供給是否能繼續維持在低點避免造成供過於求,雖然目前台灣TFT LCD的新世代生產線計畫,幾乎都已宣告暫停或是延期開始量產,但僅靠台灣一方的減少產能並不能決定全球的大尺寸FPD供給量。特別是南韓三電子與LG Display的8代線新產能,目前在2009年第2季開始量產的時間表並無改變。如韓元匯率繼續維持低點,那南韓LCD雙雄的新增產能將對台灣LCD廠商帶來極大的壓力。

不僅是南韓方面的威脅,日本方面Panasonic的PDP尼崎第5工廠也將於2009年年中開始量產的影響亦不可輕忽。雖然LCD TV的成長率已壓過PDP TV,但在40吋以上的大尺寸TV市場上,PDP TV仍據有其一方江山。特別是Panasonic的PDP尼崎第5工廠玻璃基板尺寸相當於TFT LCD的11代線規格,可一次切割出16片42吋PDP面板,不僅產能相當龐大,亦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如Panasonic的PDP尼崎第5工廠開始量產後,憑藉其龐大產能及較低成本展開價格戰進行促銷,勢必對於40吋以上LCD TV的銷售造成壓力,本來就處於劣勢的台灣LCD廠商勢必首當其衝。

展望2009年的LCD景氣,雖然不見得沒有回復的機會,但在諸多條件均不利於台灣LCD廠商的狀況下,恐怕台廠仍要緊縮褲帶多熬一陣時候。但這也未嘗不是一個讓台灣重生的機會。不論是廠商還是政府,都是個重新審視FPD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轉機,畢竟市場已從供不應求移轉到供過於求的時代,必須以新的思維及策略來面對。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