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經

全球金融風暴專題(27)企業篇—Google凍結人事 IBM出手砍人 蘋果為什麼就是不裁員?

clip_image001

申文怡/綜合外電clip_image002

2009/01/12

科技業者紛紛祭出裁員手段,究竟是治標還是治本?金融風暴來襲,蘋果(Apple)並未傳出裁員消息,蘋果是怎麼做到的?

從美國次級房貸爆發以來,全球各國經濟情勢受到超級強權美國拖累,景氣堪稱每況愈下,2008年再度爆發金融風暴,更是讓經濟環境進入了百年難得一見的冰河期,科技業者因此遭到池魚之殃,目前也籠罩在這波金融烏雲下。在消費者信心疲弱,導致需求疲軟的情況下,科技業者皆紛紛設法節流,以維持正常營運。

為了迅速節省大批成本,業者最常先做的就是凍結人事,甚至大刀闊斧地裁員,藉由精實人力的手段,在短時間內快速縮減開銷。不過,「疾風知勁草」,在這波景氣寒冬,科技業者紛紛出手裁員,連體質一向強健的網搜龍頭Google都宣布大幅裁撤約聘人員,但蘋果至今不但完全沒有裁員計畫,上季財報的表現,甚至亮麗得令人心碎,這個科技業的異數,到底怎麼在不裁員的情況下,表現依然優異?

就此問題,我們可以從蘋果的內部管理,和外部品牌經營來分析,或許可以稍微了解,在金融風暴侵襲下,蘋果到現在為什麼不但不見敗相,也沒有裁員。

就內部來說,在員工人數和供應鏈的管理上,蘋果都做得相當出色。首先,就員工人數管理而言,員工的薪資成本,的確是多數企業內公司最大的支出來源,企業栽培1個員工,除了訓練他們發展應得的技能是無形的成本之外,龐大的薪資則是有形的成本。

因此,多增加1個員工,不但增加龐大的人事成本,也增加了無形的訓練成本等。同樣地,企業在裁撤1個員工時,雖可快速降低大筆薪資成本,但該企業在離職員工身上投注的無形成本,也同樣地付諸流水,還連帶影響部門士氣。在此情況下,裁員不見得是節省成本的高明策略。上上策應是控制員工人數,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蘋果很少大舉徵才,也很少傳出大舉裁員的消息,該公司某位內部員工曾說過,這是個較為封閉的公司,解釋了蘋果內部的員工管理之術。

另外,蘋果的供應鏈管理也堪稱可圈可點。據研究機構AMR Research調查指出,蘋果在2008年的供應鏈管理排名名列第1。而若以蘋果2008會計年度第4季(2008年7~9月)財報來看,該公司營收和2007年同期相比,成長了26%,毛利率從33.6%增加至34.7%。這些數字都可以看出蘋果的獲利能力極佳。蘋果守住研發大餅,卻在製造面外包給台灣PC代工廠,降低不少生產成本。

除了內部成本控制得宜之外,蘋果的品牌形象,也是打造得可圈可點。蘋果執行長(CEO) Steve Jobs把自己和蘋果品牌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優質高價產品的形象,集結了一群人數(日漸)龐大的蘋果迷。
儘管蘋果也犯不少全天下科技業者都會犯的錯,即推出不少有問題的產品:如價格昂貴卻頻傳過熱的超薄筆電MacBook Air、發生起火問題的iPod、外型簡約奢華,通話品質卻大有問題的iPhone 3G,或是問題一堆、卻急就章趕鴨子上架的作業平台軟體MobileMe,都傷害了蘋果的聲譽和形象。

不過,由Jobs打造出的蘋果神話,就是讓死忠蘋果迷不離不棄。例如,消費者對蘋果產品的依戀(甚至是熱戀),iPhone 2008年第4季狂賣689萬支,儘管不少消費者嚴重抱怨iPhone的通話品質的情況下,蘋果竟然喜孜孜地宣布,若以營收論,蘋果已經躍為全球第3大手機業者。

儘管市調機構NPD Group日前顯示,蘋果麥金塔電腦於2008年11月在美國的銷售量,和2007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不過這是由於桌上型麥金塔腦銷量減少35%所致,蘋果NB的銷量成長率仍領先對手,因此這應只是短期衰退,投資機構Piper Jaffray分析師Gene Munster便看好蘋果2009年的業績,認為該公司將會持續超越市場水準。因此,在精算內部成本、精打外部品牌形象的情況下,金融風暴肆虐各地的同時,蘋果當然不用透過大幅裁員,度過艱困的經濟蕭條。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