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力強大的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付出慘痛代價,也打亂了企業的經營腳步,目前還挺得住的企業,接下來要思考的方向是,該如何度過長期不景氣,花旗集團(Citigroup)在11月底宣大規模裁員,對過去10年過度擴張的金融業而言,這似乎是最有迫切性的策略。

9月中旬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宣布破產,這家外表穩若泰山的投資銀行倒地不起,令人驚覺,或許多數華爾街大型金融業者是外強中乾,中看不中用。果不其然,除了美林 (Merrill Lynch)在同一時間把自己賣給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之外,僅存的2家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連忙轉型成控股銀行,以與聯準會(Fed)的資金接軌,同時可吸收存款。

始作俑者的華爾街投資銀行走入歷史,災難卻還沒完沒了,花旗集團在11月17日宣布將裁員5萬多人,隨後引爆股價連日重挫,短短在1週內暴跌6成,最低跌破 4美元,變賣資產、破產的傳言滿天飛,眼看花旗集團就要淹沒在金融海嘯當中,所幸最後在美國政府決定才結束慘跌的惡夢。

投資人對花旗集團大幅裁員,似乎做了負面的解讀。然而,回顧美國金融業過去近10年來的歷史,會發現業者過去本著「數大便是美」的信念過度擴張,造成現在被龐大壞資產拖垮的局面,若能趁著這個機會,讓自己過度臃腫的事業,恢復輕盈的體態,或許不失為是一個度過不景氣難關的可行之道。

銀行業進行瘦身   縮編人事成為必要手段

以花旗集團為例,1998年當時的執行長Sandy Weill主導該行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併,在他擘劃的藍圖中,花旗將是1個金融服務帝國,在全球提供存款、股票經紀、投資銀行和商業放款等服務。這個策略確實造就花旗一度是全球資產最大銀行,但是在Weill卸下執行長任務5年後的今天,花旗卻也被龐大的資產減計和壞帳給拖垮!

截至2008年第3季為止,花旗已連續4季虧損,整個集團已經是搖搖欲墜,遑論要養得起數量龐大的員工。Weill在率領花旗大肆購併後,股價一度飛漲,曾經站上50美元,但在2007年春天開始走下坡,與該行營運狀況不謀而合,分析師認為,或許花旗現在最好的策略,便是走回Weill上任前的老路。

花旗是1個最佳的寫照,在花旗之後,同樣在這次金融海嘯當中受傷慘重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計劃裁員11%的員工,私募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打算縮減10%的人力,英國匯豐(HSBC)總部將解聘500人,而摩根大通 (JPMorgan)也在更早之前,就決定裁員10%。

裁員潮在11月更佳白熱化,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資料顯示,金融業在11月共裁員9.1356萬人,是這個產業有史以來裁員人數第2多的月分,僅次於2001年9月的9.6333萬人。其中,花旗集團11月底解聘約5萬人佔其中的大部分。2008年迄12月為止,金融業共裁員22.0506萬人,比2007年同期的14.7395萬人增加近50%。
事實上,在2007年金融業已經感受到情況不妙,開始計劃大規模瘦身,據勞工市場研究機構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資料,2007年裁員人數達15.5103萬人,是2006年5.0327萬人的3倍。可預見,縮編、裁員將是現階段金融業求生必要的手段。


花旗集團過去10年來過度擴張,趁著這次機會除去過度臃腫的事業和人事負擔。彭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